[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8811.6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88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陈海兰;谷祥盛;武正兵;鲁新来;李国华;李慧军;由毅;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2 | 分类号: | F04D29/4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冷却 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配件,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冷却水泵。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在运转时缸体内混合气的燃烧温度可达到2000℃,使得活塞和气缸的温度很高,因此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尤为重要。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方式可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水冷式冷却系统在汽缸体内部和气门四周设置水套,同时强制冷却水循环。冷却水吸收热量后,沿水管流入散热器。由于空气流动,这些热量不断的散到大气中去,然后冷却水通过水泵重新泵送到冷却水套内。因此,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水泵是保证冷却水循环的动力源。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现有的发动机冷却水泵的泵体大多采用铸铝制成,其内部容易形成气孔和疏松,由于冷却水泵为离心泵,在运转过程中,高速流动的冷却液容易在涡室内壁形成气蚀,使得涡室表面被剥蚀,导致冷却水泵使用寿命短。同时,冷却水泵在运转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泵体的隔音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发动机冷却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置于发动机冷却回路中,包括泵体、叶轮、泵轴和驱动泵轴转动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体内壁涂覆有保护层。
由于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泵送的冷却液温度、压力、流速等变化较大,且泵体采用的是铝铸造而成,容易形成气孔和疏松,因而泵体应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通过在泵体内壁设置保护层,增加了冷却水泵的机械强度和隔音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中,所述的保护层采用油漆喷涂而成。采用油漆喷涂使保护层能牢固覆盖于泵体内表面,形成粘附牢固、具有一定强度、连续的固态薄膜。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中,所述的保护层采用铝粉醇酸耐热漆喷涂而成。铝粉醇酸烘干耐热漆由醇酸树脂、催干剂、溶剂与铝粉浆配制而成,其具有表面光滑、强度较大,耐腐蚀,隔声性好的优点,因而涂覆与泵体的内壁能有效改善冷却水泵的强度、耐腐蚀性和隔音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中,所述的保护层厚度为0.2~0.6mm。根据实际需要,可调节保护层的厚度,即要保证泵体的强度,又不能浪费材料,并且保证泵体内涡室具有足够的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采用油漆保护层涂覆于泵体的内壁,增强了泵体的结构强度、光滑度、耐腐蚀性和隔音性能等,大大提高了冷却水泵的使用寿命和隔音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中泵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体;2、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置于发动机冷却回路中,包括泵体1、叶轮、泵轴和驱动泵轴转动的电动机,泵体1内壁涂覆有由铝粉醇酸耐热漆制成的保护层2。铝粉醇酸耐热漆由醇酸树脂、催干剂、溶剂与铝粉浆配制而成,其具有表面光滑、强度较大,耐腐蚀,隔声性好的优点,因而涂覆于泵体1的内壁能有效改善冷却水泵的强度、耐腐蚀性和隔音性能。同时保护层2的表面光滑,使得泵体1内壁对流体的阻力减小,提高了水泵的流量,利用保护层2的隔音性能还可起到隔音作用,减小发动机水泵的噪音,增强汽车的NVH性能。
保护层2采用喷涂的方法附着于泵体1的内壁,使保护层2能牢固覆盖于泵体1内表面,形成粘附牢固、具有一定强度、连续的固态薄膜。保护层2厚度为0.5mm,根据实际需要,可调节保护层2的厚度,即要保证泵体1的强度,又不能浪费材料,并且应保证泵体1内涡室具有足够的空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8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