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69111.9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7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赖玲珑;陈德文;林辉煌;张少波;黄其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奕聪中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4 | 分类号: | G09B2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36201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硝酸 反应 实验 演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铜和硝酸的反应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讲述硝酸氧化性时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 同时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教材上的实验演示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1.在加水稀释进行稀硝酸氧化性探究时,NO2会泄露,污染环境,危害学生的健康;
2.开始生成的NO2气体通过排水法收集得到NO,而在转移集气瓶时就会漏气,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3.铜和硝酸的反应不能有效控制,操作繁琐且要不断拆合装置,从而容易导致气体泄漏;
4.NO2 和NO相互转化的现象也很不明显,该装置不能进行良好的对比。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能清晰演示出反应现象,并且不会漏气,避免环境污染,同时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包括反应装置和气体吸收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装有硝酸的密闭反应容器、与密闭反应容器连通用于注入水或空气的注射装置和一端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的拉杆,所述拉杆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的一端上设有金属铜,拉杆抽拉控制金属铜伸入或脱离密闭反应容器内的硝酸液面,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包括装有吸收液的吸收容器,所述吸收容器与密闭反应容器连通。
进一步,所述注射装置为注射器,所述注射器的出口通过软管与密闭反应容器连通;
进一步,所述软管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其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的一端连通有喷头;
进一步,所述软管上设有止水夹;
进一步,所述密闭反应容器为试管,试管口塞有活塞,所述拉杆穿过活塞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所述软管也是穿过活塞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
进一步,所述拉杆为铜丝,其伸入密闭反应容器内的一端上设置的金属铜为铜丝自身打卷形成;
进一步,所述吸收容器通过漏斗与密闭反应容器连通,所述漏斗的细口通过软管与密闭反应容器连通,敞口罩于吸收容器内的吸收液液面上;
进一步,所述吸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加水稀释硝酸以及加空气氧化NO等,均通过注射装置进行,整个实验演示过程无需拆合装置,整个装置始终处于密闭状态,不会泄漏NO2 或NO,避免了环境污染;
2.铜和硝酸的反应能有效控制,需要反应时就将金属铜伸入硝酸内,不需要反应时就将金属铜拉出硝酸液面,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3.反应现象明显,NO2 和NO气体的颜色对比明显,特别是NO2 和NO相互转化的现象也能很好的观察到;
4.实验开始前仅需加入少量浓硝酸,能将第一次反应剩余的浓硝酸与实验过程中加入的水混合成稀硝酸,供铜与其进行第二次反应,很好的节省了药品,并提高了药品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演示装置,包括反应装置和气体吸收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装有硝酸10的密闭反应容器1、与密闭反应容器1连通用于注入水或空气的注射装置2和一端伸入密闭反应容器1内的拉杆3,所述拉杆3伸入密闭反应容器1内的一端上设有金属铜4,拉杆3抽拉控制金属铜4伸入或脱离密闭反应容器1内的硝酸10液面,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包括装有吸收液11的吸收容器5,所述吸收容器5与密闭反应容器1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射装置2为注射器,所述注射器的出口通过软管与密闭反应容器1连通;注射器结构简单,容易采购,使装置成本低廉,利于推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管伸入密闭反应容器1内,其伸入密闭反应容器1内的一端连通有喷头6;注射器注入的水经过喷头6变为雾态,与气体反应,加快了反应速度,极大的节省了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管上设有止水夹7;止水夹7的使用要因人而异,熟练的可以不需要,不熟练的用上可以防止操作过程漏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奕聪中学,未经泉州市奕聪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91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