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碳材料干法超细粉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9450.7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7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诸国安;曲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5/00 | 分类号: | B02C25/00;B02C2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林宝堂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干法超细 粉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细粉碎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含碳材料超细粉碎过程中燃爆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超细粉碎技术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新技术,是物料深加工中的难题,也是粉体技术中的关键,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粉碎的任务是提供具有合适粒径及粒度组成的原料,满足进一步加工和使用的需要。
超细粉碎技术是从 20 世纪 40 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成为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其它高新原材料深加工技术之一。
目前超细粉体在进行含碳材料(尤其是高含碳材料)干法超细加工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产品超细粉碎过程中均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粉尘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燃烧越完全,燃烧速度越快,升压速度越快,爆炸压力越大。
超细粉碎过程中的燃爆要素主要有:粉尘浓度、挥发性气体浓度、温度、静电(火花)、氧气含量等,研究生产过程中粉尘爆炸的特点,有效控制燃爆要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是预防粉尘爆炸,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分析目前国内用于含碳材料(尤其是高含碳材料)干法超细加工的设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功能不够完备,缺少探测报警系统;
2、无法有效预防、处理燃爆隐患;
3、自动化程度低;
4、生产现场粉尘大、环境恶劣、增大了燃爆的几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从而设计一种
可以有效控制粉尘燃爆、自动化程度高的含碳材料干法超细粉碎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含碳材料干法超细粉碎系统,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加触摸屏相配合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原料仓、进料器、粉碎系统主机、分级机、旋风收集器、除尘器、引风机按顺序组成,相互之间通过输送管路连接成整体;所述原料仓与粉碎系统主机设置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旋风收集器、除尘器及管道的外壁设有冷却循环水系统;在粉碎系统主机、旋风收集器、原料仓设置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CO浓度传感器;系统采用强风降温输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在原料仓与进料器之间设置除铁器。
作为优选,在旋风收集器出口与除尘器之间设有螺旋输送机。
作为优选,原料仓和除尘器上安装有上下料位计。
作为优选,输送管路上设置惰性气体注入孔。
作为优选,进料仓、粉碎系统主机和除尘器上安装有防爆口。
作为优选,所述防爆口与防爆装置及与防爆装置相连爆破接管连通。
作为优选,分级机包括内置分级机与外置分级机。
作为优选,原料仓包括封闭式料仓和半封闭式料仓。
1、自动控制系统
装置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触摸屏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直接编写程序,通过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对所采集的系统各环节参数实时监视和控制;使设备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实现了生产线自动化,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
2、燃爆控制系统
1)温度探测及控制系统设置
对于易燃易爆的含碳材料(尤其是高含碳材料)干法超细加工过程而言,及时掌握并有效控制各环节温度是减少燃爆发生的重要措施,本系统在各关键环节,如:料仓、缓冲仓及成品料仓内部都加了温度传感器,以便及时发现原料及成品温度变化情况。为了降低物料的温度,在各管道及旋风、除尘的外壁都加了冷却循环水系统,同时采用强风降温输送的系统输送方式,有效降低系统内物料的温度。
2)CO浓度监测设置
含碳物料尤其是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含碳物料与空气中氧发生化学反应首先会生成CO,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物料自燃或爆炸,因此,本系统严格控制系统内关键环节的CO浓度,在主机、收集器、封闭(半封闭)式料仓加CO浓度检测装置,当CO浓度超标会输出信号,启动保护——关闭系统及风门,同时向系统内注入惰性气体。
3)惰性气体保护系统设置
主机、收集器、封闭(半封闭)式料仓、粉体输送管路上设置惰性气体注入孔,当温度报警或CO浓度报警时会自动向设备里注入惰性气体,确保设备、系统安全,正常检修或正常停机时,系统内注入惰性气体。
4)防爆口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94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