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环保的烘干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9879.6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4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唐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狮市广汇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1/04 | 分类号: | F26B21/04;F26B25/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7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环保 烘干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装置,具体地说是指一种节能环保的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烘干设备在食品、饲料、化工、医药、矿山、冶金、电镀等各个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主要原理是对工作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使加热后的空气流进工作空间内,使工作空间内的潮湿物品上的水分蒸发而干燥。
上述烘干设备的热源来自加热装置,该热交换装置通常包括电加热装置和燃烧装置,这种热交换装置通常伴随着电、煤、油等能源的大量消耗,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排放,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政策。并且,上述热交换装置中的热空气在对被烘干物品进行加热后,热量尚未完全散失,就排入大气,从而造成大量热源浪费。
有的烘干设备则是通过利用现有工厂排放的废热气或已有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作为热源,通过热交换装置加热空气,从而进行烘干,该方式的热源不稳定,烘干效果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烘干设备,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烘干设备能源浪费、烘干效果不稳定等缺点。
一种节能环保的烘干设备,它包括热交换装置、工作箱和若干个电热棒,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一热交换箱,该热交换箱中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表面设有散热片,所述发热体内形成一密闭空腔,所述发热体设有与该密闭空腔连通的热气进口和排放口;所述工作箱中形成一放置被烘干物品的工作空间,该工作空间和所述热交换箱通过通风管道连通,形成一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中设有使空气于其中循环的风机;所述电热棒设置于通风管道与工作箱连通处。
所述发热体包括两个侧板和连接于两侧板之间的水平设置的多根发热管,所述两侧板均为中空,其内腔均与各发热管连通,共同形成所述密闭空腔。
所述各发热管为无缝钢管,各发热管外分别套接一铝铸管,各铝铸管的外周形成圆环片状的散热片。
所述各发热管按列排列,每一列间上下错开。
所述热气进口设于所述一侧板的上半部,该热气进口设有压力控制阀,所述排放口设于所述一侧板的底部,该排放口也设有压力控制阀。
所述风机为变频风机。
所述工作空间的顶部设有出风口,所述电热棒均匀分布于该出风口上,该出风口与所述热交换箱的排风口连通,该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阀;所述工作空间的底部设有吸风口,该吸风口与所述热交换箱的进风口连通,该吸风口上设有用于放置待烘干物品的网架。
它还包括可控制热交换箱、工作箱和电热棒的控制箱。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一,可充分利用现有工厂排放的废热气或已有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作为热源,而无需耗用额外的电、煤、油的能源,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污染气体排放,排放的冷凝水还可循环利用。
二,通过增加电热棒,使该设备在热源不稳定的情况下能稳定地进行烘干工作。
三,经发热体加热的热空气在经过工作空间后其温度仍高于外界温度,被循环至热交换箱中重新加热,而不是直接排放,因此可充分利用热源,使无用的热损耗达到最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并进行了局部剖视。
图4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节能环保的烘干设备,参照图1,包括热交换装置1和工作箱2。参照图1和图2,该热交换装置1包括一热交换箱11,该热交换箱11中设有发热体12,该发热体12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热气进口15和排放口16,向热气进口15充入热废气或高温蒸汽,热废气或高温蒸汽和发热体12进行热交换,在排放口16排出冷凝水和部分冷却后的气体。因此该烘干设备可充分利用现有工厂排放的废热气或已有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作为热源,而无需耗用额外的电、煤、油的能源,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污染气体排放,排放的冷凝水还可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狮市广汇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石狮市广汇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98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