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72406.1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5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冼茂忠;龙宝珠;巫福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冼茂忠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南海智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25 | 代理人: | 梁国杰 |
地址: | 528234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炉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炉,具体是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形状锅具,凹盘使用寿命长且成本低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炉的结构中普遍将用于承托锅具的支撑脚和凹盘制成不可拆分的整体式,因此凹盘的形状、尺寸限制了电磁炉仅能使用底部形状、尺寸与凹盘相适应的锅具,给使用带来不便。
而且由于支撑脚直接固定在凹盘周边,锅具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陶瓷制成的凹盘上,使得凹盘可能因急剧热胀冷缩发生破裂;而且将锅具放置在支撑脚上时,锅具对支撑脚的冲击力直接传递到陶瓷制成的凹盘上,食物的重力也直接传递到凹盘上,容易导致凹盘破裂,缩短其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支撑脚与凹盘为一体结构,生产时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且支撑脚的外形结构受到凹盘的形状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形状锅具,凹盘使用寿命长且成本低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磁炉,包括凹盘2、支撑装置和开有安装通孔11的上盖板1,所述凹盘2固定在上盖板1的安装通孔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与凹盘2为分体结构,该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3和若干支撑脚4,所述支撑架3为两头均为开口的筒,所述支撑脚4固定在支撑架3的筒壁上形成承托台;所述支撑架3的一端筒口安装在上盖板1上,且该支撑架3位于所述凹盘2的上方。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锅具放置在支撑装置的各支撑脚形成的承托台上即可,由于支撑装置和凹盘为分体结构,便于将支撑装置的支撑架和支撑脚制成需要的尺寸,使得支撑架3具有相当的高度,可使锅具的底部与凹盘隔开较大的距离,因此锅具底部的形状不会受到凹盘的限制,本电磁炉可适应各式各样的锅具,使用方便。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做以下的改进:所述上盖板1的安装通孔11与所述支撑架3相应,所述支撑架3安装所述安装通孔内。
所述支撑架3的中部为喇叭状的筒体,其中直径较大的一端为筒体的大端31,另一端为筒体的小端,筒体大端31和小端的外围四周均为曲面折边,所述支撑脚4设置所述筒体大端31与其外围的曲面折边32交汇处的周边上。
所述上盖板1的安装通孔11为阶梯孔,该阶梯孔上部的孔径与所述支撑架3的筒体小端适配,下部的孔径与凹盘2的最大直径适配;所述支撑架3通过筒体大端外围的曲面折边32扣在所述安装通孔11的上端面实现固定,所述凹盘2通过其外壁与安装通孔下部的孔壁相抵实现固定。
所述支撑脚4由筒体大端31外围的曲面折边32通过交汇处向筒体中心方向外延而成。
所述支撑脚4周向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架3上。
所述安装通孔为圆形孔,所述支撑架3为圆筒体。
所述支撑脚4的数量为三个。
所述凹盘2由陶瓷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锅具直接由支撑脚陈承托,由于支撑脚固定在支撑架上,可避免锅具产生的热直接传递到凹盘,减少凹盘因频繁热胀冷缩发生破裂的可能,延长凹盘的使用寿命。
(2)由于支撑装置的支撑架扣在上盖板上,因此食物的重力、在烹饪过程中操作产生的力直接作用在支撑装置上,并分散为上盖板承担;而且凹盘与锅具不直接接触,避免了作用力对凹盘的直接冲击,延长凹盘的寿命。
(3)由于支撑装置和凹盘是分体结构,因此可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支撑支撑架和凹盘,例如采用耐磨材料制作支撑脚,使各部件达到最佳的性能;同时分体结构可降低支撑装置和凹盘的生产难度,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支撑装置不受凹盘限制,便于按需要进行外观工艺的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板、凹盘和支撑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D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包括如图1所示的上盖板、凹盘和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与凹盘2为分体结构。其中凹盘2由陶瓷制成;上盖板1开有用作安装通孔的圆形阶梯孔11;支撑装置如图2~6所示,它包括支撑架3和三个支撑脚4,支撑架3中部为两头均为开口的喇叭状圆筒体,其中直径较大的一端为圆筒体的大端31,另一端为圆筒体的小端,筒体大端31和小端的外围四周均为曲面折边,支撑脚4由筒体大端31外围的曲面折边32通过交汇处向筒体中心方向外延而成,三个支撑脚4周向均匀设置圆筒体上形成承托台。
上盖板1的阶梯孔11上部的孔径与支撑架3的小端适配,下部的孔径与凹盘2的最大直径适配;凹盘2通过其外壁与安装通孔下部的孔壁相抵实现固定,支撑架3通过筒体大端外围的曲面折边32扣在所述安装通孔11的上端面实现固定在凹盘2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冼茂忠,未经冼茂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2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 下一篇:调心轴承定位尼龙销联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