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进气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75612.8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1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张袁元;李舜酩;徐毅;刘建娅;孟浩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消声器,更具体地说是由消声器本体、主管、第一套管接头、第二套管接头组成一种柴油机进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制造水平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发动机进气系统上升为主要噪声源,在许多场合下,它决定着发动机的总噪声级,成为影响汽车车内外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气噪声属于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于进气门周期性开闭产生压力起伏变化及进气过程中高速气流流经进气门通道时所形成的,与发动机转速及进气系统的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它亦受到动力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的约束,调整和改变设计很困难,传统的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对气流的阻力较大,只针对一种特定频率噪音消声效果较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声学性能良好、气流阻力小、安装方便的柴油机进气消声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器本体、主管、第一套管接头和第二套管接头,所述消声器本体分成三个腔室: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消声器本体通过短管Ⅰ、短管Ⅱ和短管Ⅲ与所述主管连接;所述第一套管接头与空气滤清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接头与发动机进气道连接。
所述短管Ⅰ与第二腔室构成狭缝型的共振单元,其形状为矩形,也可为其他形状;该短管Ⅰ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管的轴线相平行。
所述短管Ⅱ、短管Ⅲ分别与第一腔室、第三腔室构成孔式共振单元,形状均为圆柱形,也可为其他形状;短管Ⅱ、短管Ⅲ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主管的轴线相平行。
所述消声器本体的腔体体积与所述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厚度成正比。
采用上述结构之后,安装方便,气流阻力小,气流通过进气消声器时产生的气流再生噪音低,消声器本体分成三个不同腔室,可以针对高中低三个不同频率的噪音,使消声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专利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声学性能良好、气流阻力小、安装方便的柴油机进气消声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柴油机进气消声器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外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柴油机进气消声器传递损失仿真曲线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柴油机进气消声器插入损失曲线图。
图中标号名称: 1、第一套管接头, 2. 消声器本体, 3. 主管, 4. 第一腔室, 5.第二腔室, 6.第三腔室,7、短管Ⅰ,8、短管Ⅱ,9、短管Ⅲ,10、第二套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器本体2、主管3、第一套管接头1、第二套管接头10,所述消声器本体2分成三个腔室: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和第三腔室6;所述消声器本体2 通过短管Ⅰ7 、短管Ⅱ8和短管Ⅲ9与所述主管3连接;所述第一套管接头1与空气滤清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接头10与发动机进气道连接;所述短管Ⅰ7为矩形,与第二腔室5构成狭缝型的共振单元,所述短管Ⅰ7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管3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短管Ⅱ8、短管Ⅲ9为圆柱形,分别与第一腔室4、第三腔室6构成孔式共振单元,所述短管Ⅱ8、短管Ⅲ9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主管3的轴线相平行;所述消声器本体2的腔体体积与所述柴油机进气消声器厚度成正比。
当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后进入进气消声器主管3,气流的阻力比较小,气流能顺利通过主管3进入发动机,根据共振原理,进气噪声中的低频、中频、高频不同频率的噪声可以通过消声器本体2分隔的三个不同的共振腔室: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第三腔室6来消除,气流流动中流速基本不增加,不产生的额外的流体再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技术中,柴油机进气消声器结构的流体特性分析如下:
在进气消声器主管3的第一套管接头1端设置质量流量入口,即发动机额定工况下的质量流量0.0734kg/s,温度为实验室温度27℃,主管3的第二套管接头10端设置出口压力边界为绝对大气压,消声器壁面材料:Q235,壁面为实验室温度27℃,对进气消声器结构进行CFD分析,得到进出口压力损失和速度流场见表1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56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智能水表供电的磁力耦合发电装置
- 下一篇:低阻力进排气的缸头及其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