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78150.5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0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徐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悬置 软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总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
背景技术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首要作用即最基本的作用是支承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动力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前舱内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其次是隔振、降噪,以满足整车NVH要求。
悬置软垫(橡胶类)一般由金属骨架(冲压件较多)、橡胶软垫经硫化成型,橡胶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它具有很多优点:橡胶件的形状不受限制,各方向的刚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具有空间弹簧特性,能承受多个方向的载荷;利用内摩擦产生的阻尼,能较好的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兼有弹簧和阻尼两种作用;容易与金属牢固的粘结在一起,大大简化了固定和支承结构,使悬置的整体质量降低;结构工艺简单,价格低廉,适合批量生产;使用维修方便。但是正是由于橡胶件的空间弹簧特性导致动力总成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产生较大的位置变形,从而造成动力总成以及附件系统与车身和其他附件相互干涉,影响整车质量以及零部件使用寿命。
现有悬置软垫的安装结构一般为先将悬置软垫固定在变速箱上,然后沿整车X方向(水平前后方向)用螺栓将其与车身支架紧固(如图1,其中1是金属骨架,2是软垫,3是螺栓),这样的安装结构存在问题:装配和拆卸维修时力矩扳手操作空间小,操作困难;由于软垫变形和空间小,在特殊路况下会导致发动机与周围附件干涉,影响整车零件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装配和拆卸维修空间大,避免发动机与周围附件干涉问题的变速箱悬置软垫。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悬置软垫,包括用于固定软垫的金属骨架、软垫、与软垫硫化一体并且向上延伸的螺栓以及车身支架,所述螺栓的上部沿竖直方向与车身支架连接,所述金属骨架的底部为与变速箱连接的安装面。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首先通过金属骨架底部的安装面将悬置软垫固定在变速箱上,动力总成从车身底部升入前舱后,再将与软垫硫化一体并且向上延伸的螺栓对准车身支架的固定孔并且与车身支架固定即可。
所述金属骨架呈礼帽状,所述软垫置于金属骨架内的顶部并且软垫的上端与金属骨架硫化一体,所述软垫的下端与金属骨架之间以及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均留有空隙,所述螺栓从金属骨架顶部的通孔穿出,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栓的直径。这样当软垫受力时就有足够的空间变形,提高悬置软垫的性能。
所述金属骨架的底部由至少两块金属板叠成,这样可以加强工件的强度。
所述金属骨架的底部的安装面开有至少三个螺栓孔,以保证金属骨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的沿整车X方向安装的变速箱悬置软垫安装结构改为沿竖直方向,也就是整车Z方向安装,使变速箱悬置软垫与车身支架的安装连接点改在变速箱上方,增大了变速箱悬置软垫的装配和拆卸维修空间;同时,悬置软垫变形的空间也增大了,从而避免发动机与周围附件的干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变速箱悬置软垫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悬置软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悬置软垫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3,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悬置软垫包括用于固定软垫的金属骨架4、软垫6、与软垫硫化一体并且向上延伸的螺栓5以及车身支架7,螺栓5的上部沿竖直方向与车身支架7连接,金属骨架4的底部为与变速箱连接的安装面41。金属骨架4呈礼帽状,软垫6置于金属骨架4内的顶部并且软垫的上端与金属骨架4硫化一体,软垫6的下端与金属骨架4之间以及与安装面41之间均留有空隙,螺栓5从金属骨架4顶部的通孔42穿出,通孔42的直径大于螺栓5的直径。金属骨架4的底部由两块金属板叠成。金属骨架4的底部的安装面开有三个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首先通过金属骨架4底部的安装面41将悬置软垫固定在变速箱上,具体为通过螺栓8将金属骨架4与变速箱固定;动力总成从车身底部升入前舱后,再将与软垫硫化一体并且向上延伸的螺栓5对准车身支架7的固定孔并且与车身支架7通过螺母71固定即可。螺栓72是固定车身支架7到车身上的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81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