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材计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1114.4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3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震;庞正舵;杨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7/02 | 分类号: | G01G17/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产车间产品重量计量这一技术领域,特别属于线材的重量的计量。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上引连铸在周期性卷曲方式成卷的铜杆坯线材产品,根据工艺流程及产品的基本数据的跟踪,就需要对通过卷曲成卷的上引连铸的铜杆坯的重量进行记录,以利于对生产工艺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而在其对于重量的把握一般是通过秤的称重来进行计量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工的操作利用行车调运的方式来称重,需要占用一定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需要占用一定的调运称重空间及称重调运设备,影响车间的日常产量管理工作和一定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材计重装置,该装置解决当前上引连铸的周期性卷曲方式成卷的铜杆坯线材通过人工称重所带来的计重效率低的问题,使铜杆坯产品的计重灵活方便记录,提高上引连铸铜杆坯计重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并解决了因压丝轮空转造成的计重不准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线材计重装置,由电动机、压丝轮、光电传感器、PLC、显示器组成,所述压丝轮由电动机带动,线材通过压丝轮的转动进行传动,所述光电传感器位于压丝轮的一边,光电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PLC相连接,PLC通过通讯线与显示器相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张力架和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位于张力架的下方,接近开关通过通讯线与PLC相连接。该装置大大提高了铜杆坯线材的计重效率,使铜杆坯产品的计重灵活方便记录,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并解决了因压丝轮空转造成的计重不准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线材计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铜杆坯线材;2、光电传感器;3、电动机;4、压丝轮;5、PLC;6、显示器
图2为实施例2线材计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铜杆坯线材;2、光电传感器;3、电动机;4、压丝轮;5、PLC;6、显示器;7、张力架;8、接近开关
图3为实施例1线材计重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实施例2线材计重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线材计重装置,由电动机、压丝轮、光电传感器、PLC、显示器组成,所述压丝轮由电动机带动,线材通过压丝轮的转动进行传动,所述光电传感器位于压丝轮的一边,光电传感器收集压丝轮的旋转圈数,光电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PLC相连接,将信号传给PLC进行换算得出实际长度后根据线径及合金牌号所对应的密度计算出重量,即:每旋转一圈其对应铜杆坯长度为3.14D,对应的重量为3.14D×3.14R2*ρ,式中D为压丝轮直径、R为铜杆坯的半径、ρ为铜杆坯线材的密度,PLC通过通讯线与显示器相连接,通过显示器显示数据,在显示器中设置了线径输入和密度输入按钮,并设有清零按钮,方便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改变数据。
实施例2
一种线材计重装置,由电动机、压丝轮、光电传感器、PLC、显示器、张力架和接近开关组成,所述压丝轮由电动机带动,线材首先通过张力架后,再通过压丝轮的转动进行传动,所述光电传感器位于压丝轮的一边,光电传感器收集压丝轮的旋转圈数,光电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PLC相连接,并将信号传给PLC进行换算得出实际长度后根据线径及合金牌号所对应的密度计算出重量,即:每旋转一圈其对应铜杆坯长度为3.14D,对应的重量为3.14D×3.14R2*ρ,式中D为压丝轮直径、R为铜杆坯的半径、ρ为铜杆坯线材的密度,PLC通过通讯线与显示器相连接,通过显示器显示数据,在显示器中设置了线径输入和密度输入按钮,并设有清零按钮,方便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改变数据。考虑到可能会有压丝轮空转现象,为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张力架下方安装了接近开关,接近开关通过通讯线与PLC相连接,在张力架落到最低点的时候触动接近开关,接近开关发出停止计数信号给PLC停止计数,避免了因为压丝轮空转造成计重不准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11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