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弯头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1866.0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1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苏称文;曾维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新瑾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47/00 | 分类号: | B23B47/00;B25J1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弯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辅助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减震弯头。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用于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随处可见。目前诸如密封圈等部件的成型通常都是借助相应模具一体制造成型,由此,模具本身的制造精度会直接影响到利用其而成型出来密封圈的质量。前述模具通常是由坯料通过机械加工而成,而机械加工过程中最影响质量的工序就是搪孔步骤。
目前搪孔步骤一般是采用搪孔器来实现,该搪孔器具有控制机构、操作平台、定位组件以及机械手,该机械手下端还握持有转接头,该转接头概呈直线段状,并端部还可拆装组接有刀头;该坯料加工时被放置在操作平台上并被该定位组件限位而处于待加工状态,该机械手则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带动刀头运动,并通过刀头而对坯料进行加工,由此形成成品模具。
但是,由于刀头与坯料之间作用关系为纯硬性作用,由此会使得成型出来成品模具具有较严重的锯齿状边缘,从而直接降低利用该模具而成型出来密封圈的质量。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搪孔器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弯头,其设置在机械手和刀头之间,以解决现有技术搪孔器中因刀头和坯料之间纯硬性作用而使得成型出来模具具有较严重锯齿状边缘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减震弯头,应用在具有机械手和刀头的搪孔器中,其中,包括供与机械手相连的第一连接端、供与刀头可拆装相连的第二连接端以及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弧形减震段。
进一步,该第一连接端呈圆柱形,并且该圆柱形第一连接端表面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沉槽,该机械手则设置有供与沉槽卡配的凸块。
进一步,该沉槽为间隔180度设置的两个。
进一步,该弧形减震段的长度为整个减震弯头总长的5/18至4/9。
进一步,该弧形减震段的长度为整个减震弯头总长的1/3。
进一步,该弧形减震段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弧形部,该第一端子与第一连接端固定相连,该第二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固定相连,该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对称相对设置而使得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还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该形成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间隙的长度为整个弧形减震段的1/18至1/10。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减震弯头,其通过在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设置有弧形减震段,从而当机械手带动减震弯头而使得刀头作用于坯料时,该刀头能与坯料之间呈现为合理减震状态,进而在确保刀头与坯料精度的前提下,减少因为刀头和坯料纯硬性作用而造成较严重锯齿状边缘的情形,由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提高成型密封圈质量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减震弯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减震弯头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减震弯头的俯视图。
图中:
减震弯头 100
第一连接端 1 沉槽 11
第二连接端 2 弧形减震段 3
第一端子 31 第二端子 32
弧形部 33 间隙 34
弧形减震段的长度 D1 减震弯头总长 D
间隙的长度 d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其示出的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减震弯头100,其应用在搪孔器上,该搪孔器具有机械手和刀头,当然该搪孔器亦可以具有控制机构、操作平台以及定位组件等部件,从而确保整个搪孔的工序能被充分实现,上述特征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故在此将不进行多余描述,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部分(即机械手和刀头之间的转接头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新瑾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新瑾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1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