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面受光太阳能气液两相板式集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2469.5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5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许刚;窦小琳;刘昭勇;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24 | 分类号: | F24J2/24;F24J2/48;F24J2/4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面 太阳能 两相 板式 集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利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面受光太阳能气液两相板式集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太阳能集热器,如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和平板集热器等,一般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后,以液体为热媒载体利用的形式。这种液相集热器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利用液体储罐进行储能延时使用,但液体集热温升慢,温度低,系统投资大。由于液体的腐蚀、氧化、泄露、承压、储存、使用寿命等诸多问题。空气集热器由于时间常数关系,在获得辐射的瞬间即可温升到较高的使用温度,系统简单,投资少,相对寿命长,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储能,应用范围局限性大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平板集热器只能单纯采用液相或气相进行集热,各有缺陷和不足的缺陷,提供一种既具有空气集热,又有液体集热的双功能的单面受光太阳能气液两相板式集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即一种单面受光太阳能气液两相板式集热器,包括框体,框体正面设有透明盖板,背面设有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框体内还设有复合为一体的气液两相换热装置、吸热载体,所述吸热载体安装在气液两相换热装置的上表面,气液两相换热装置包括液相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液相换热管安装在空气换热管的上壁的外表面上,吸热载体位于空气换热管和液相换热管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液相换热管安装在空气换热管的上壁的内表面上,吸热载体位于空气换热管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液相换热管安装在空气换热管的下壁的外表面上,吸热载体位于空气换热管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液相换热管安装在空气换热管的下壁的内表面上,吸热载体位于空气换热管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液相换热管安装在相邻两空气换热管的侧壁之间,吸热载体位于空气换热管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吸热载体为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包括板体和板体表面的吸热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吸热载体为吸热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空气换热管的截面为方形,液相换热管的截面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相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管,且各个管体均各自独立。
吸热载体选用吸热板时,为一块金属薄板,金属薄板的上表面镀有选择性吸热涂层。吸热板与下部的换热管可以采用金属焊接或机械固定(螺接或铆接),吸热板与下部的换热管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导热性和足够的换热面积。
吸热载体直接选用吸热涂层时,可以将吸热载体直接镀在换热管的外表面。
液相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都有独立的进出管口,延伸到集热器外。延伸到集热器外的部分与集热器框架交叉部分有绝热隔桥的绝热密封材料。两种换热 介质的进出口的管口,可以是同向,也可以是垂直交叉方向。
本实用新型具有集热承压高、吸热功能衰减慢、集热效率高、使用灵活方便、寿命长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具有空气集热和液相集热的双重集热功能,在同一个框体内具有两种独立的换热热媒管路和通道的存在,两种热媒通道共用一个吸热体,既可以单独使用气相集热或液相集热,又可以同时使用两相集热,使用灵活方便、集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换热管独立设计,承压高,气流不通过吸热涂层,吸热功能衰减慢,寿命长,适合于大型空气集热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1吸热载体;2空气换热管;3液相换热管;4保温板;5透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淄博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24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