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间接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的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6359.6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5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巧丽;张胜利;韩卫;孙思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G01B5/12;G01B5/252;G01B5/08;G01B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7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检测 透平 叶片 隔叶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检具,特别是一种间接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的检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叶片粗、精加工外协量的不断扩大,工件规格、大小不同,整级批量的叶片自外协加工后,需要利用卡尺、千分尺、深度尺,R规等量具来检测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的直径、深度、和相对叶根菱形的对称度,尾透动叶以及各种静叶的过渡处圆弧等项目。对上述项目的检测目前均是人员用各种相应量具逐一直接检测,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过程较繁琐,因而效率非常低下,检测准确度不理想。同时,现用一般材料制作的检具的耐磨性较差,需要定期报废更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接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的检具,该检具可以高效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且耐磨、检测准确度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间接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的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具的一端为深度和孔径检测端,另一端为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所述深度和孔径检测端和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均为圆柱形,所述深度和孔径检测端与所述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固连;深度和孔径检测端的长度与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的深度均相同;深度和孔径检测端的直径与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直径相同;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的半径与同一规格的尾透动叶、静叶的过渡处半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其它技术特征:
所述检具的材料采用耐磨材料。
所述检具的总长度为60m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运用间接测量法,将有难度、复杂的问题简捷化、明晰化,操作性很好,大大提高检测工件的效率和速度,降低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2、应用此检具控制静叶R处,可降低叶片车间的刀具费用。
3、机床操作者运用本实用新型很方便,既可以保证质量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间接检测透平叶片及隔叶块的检具,所述检具的一端为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另一端为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所述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和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均为圆柱形,所述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与所述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固连;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的长度与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的深度均相同;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的直径与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直径相同;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的半径与同一规格的尾透动叶、静叶的过渡处半径相同。
所述检具的材料为耐磨材料,该检具的总长度为60mm。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用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的长度来检测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的深度是否合格;还可以用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的直径来检测同一规格的动叶及隔叶块底孔直径是否合格。用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的半径来检测同一规格的尾透动叶、静叶的过渡处半径是否合格;还可以用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配合卡尺来检测对称度,检测对称度的具体操作如下:将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插入工件孔内,将卡尺一端紧贴叶片或隔叶块的菱形表面,卡尺另一端紧贴于检具的外径处,同理再检测菱形面的另一侧,能够迅速地检测出菱形相对于中心孔的对称度;检测隔叶块底孔直径和深度以及尾透动叶、静叶的过渡处半径时仅用本实用新型检具即可,不用其它检具辅助。
对于不同型号的动叶,本使用新型的检具的规格如表1所示:
表1 本使用新型的检具规格
表1中,ΦX为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的直径(mm);L 为深度检测端1的长度(mm);ΦY为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的直径,(mm)。同时,外圆标识是为了便于使用检具,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和孔径检测端1、对称度和静叶过渡弧R检测端2,分别标识出容易看到的标记,以区分每个检具对应的检测规格,方便检测时取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6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