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丛式折叠管线槽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8821.6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7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宪;许益民;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E21B15/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257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折叠 管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石油钻机的管线槽,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丛式折叠管线槽。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装备行业的发展,石油钻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电、气、液管线的排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合理的安放各种线路,使其整齐规则,同时对安放装置的结构合理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石油钻机而言,供电、供油、供水设备均布置在地面,而大多数钻机底座均为自起升结构,为给钻机井架和底座上所安装的设备供电、供气、供水,就必须在地面和钻机将近10米的高位台面之间设置管线槽,为避免高位安装,管线槽最好可以随钻机底座一起起升。以往常用的丛式折叠管线槽,由其结构可总结缺点如下:
1、两段式设计,不便运输:在常规钻机应用中,管线槽Ⅰ和管线槽Ⅱ长度均大于运输极限尺寸12m;
2、管线拆卸不便:布置在管线槽内的所有管线均需在设备拆卸时一一拆除,安装时再将其重新布置捆扎在管线槽内。
3、当丛式钻机只打一口井时,管线槽Ⅰ与钻机底座之间夹角过大,不便操作人员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移运方便,管线布置快捷的新型丛式折叠管线槽。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管线槽、第二管线槽和第三管线槽,第一管线槽上部设有栏杆,其一端部设有电缆转接箱,第一管线槽上下面的两边设有吊耳板。所述第一管线槽通过一根销轴与第二管线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管线槽通过两根销轴与第三管线槽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管线槽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焊接成梯子形结构,所述吊耳板设置在两根槽钢的上侧和下侧,所述两根槽钢的两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所述第二管线槽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焊接成梯子形结构,两根槽钢的底部均设有吊耳板和支撑桩,所述两根槽钢一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另一端均设有双孔连接耳板。所述第三管线槽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焊接成梯子形结构,两根槽钢的上部设有吊耳板,所述两根槽钢一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另一端均设有两个销轴孔。所述第一管线槽、第二管线槽和第三管线槽上均安装有空气管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1、三段式设计:将单件管线槽长度控制在受限长度12m以内,便于运输;2、简化管线安装:配置有电缆转接箱,使管线槽内部的电、气、液管线与管线槽之间不再拆卸,且管线可随管线槽整体安装、整体拆卸、整体吊移和整体运输;3、同时满足了自升式及丛式钻机底座的起升、移运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管线槽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管线槽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三管线槽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一种新型丛式折叠管线槽,包括第一管线槽1、第二管线槽2和第三管线槽3,第一管线槽1上部设有栏杆4,其一端部设有电缆转接箱5,第一管线槽1上下面的两边设有吊耳板6。第一管线槽1通过一根销轴与第二管线槽2转动连接,第二管线槽2通过两根销轴与第三管线槽3相连接。其中,第一管线槽1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8焊接成梯子形结构,吊耳板6设置在两根槽钢的上侧和下侧,这两根槽钢的两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7。第二管线槽2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8焊接成梯子形结构,该两根槽钢的底部均设有吊耳板6和支撑桩11,两根槽钢一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7,另一端均设有双孔连接耳板12。第三管线槽3为由两根槽钢通过方管8焊接成梯子形结构,两根槽钢的上部设有吊耳板6,两根槽钢一端均设有单孔连接耳板7,另一端均设有两个销轴孔13。第一管线槽、第二管线槽和第三管线槽上均安装有空气管线10。第一管线槽1、第二管线槽2和第三管线槽3各自的两根槽钢之间还连接有斜支撑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科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88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