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1961.9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2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潘宇晨;王红州;张林;王汝贵;温芳;李岩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0/00 | 分类号: | C21D10/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度 振动 时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时效处理是工程材料常用的一种消除其内部残余内应力的方法,其机理是通过振动的形式给工件施加一个动应力,当动应力与工件本身的残余应力叠加后,达到或超过材料的微观屈服极限时,工件就会发生微观或宏观的局部、整体的弹性塑性变形,同时降低并均化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最终达到防止工件变形与开裂,稳定工件尺寸与几何精度的目的。现有的振动时效装置为单自由度的,是利用激振器激振,使工件产生某种共振,实现振动时效的目的。这类振动时效装置只能在某一方向上激振,工件的许多振型的共振难以产生,更不能在空间各个方向上激发工件的各阶振型的共振,难以使工件产生足够的动应力,振动效果有限,尤其对于大型的或者结构复杂的构件,很难消除其残余应力,这是振动时效工艺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通过六个激振器的联合激振,能使动平台产生各种空间六自由度的振动,从而可以激发由夹具固定在动平台上的工件产生各种频率、各种振型的共振,包括组合共振、次谐共振、多重共振等非线性振动,以保证工件内部各个地方产生足够的应力应变,有效消除残余应力,显著提高振动时效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包括六条激振支链、动平台以及机架。其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其中,第一激振支链上设有第一电磁激振器,通过第一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二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第二激振支链上设有第二电磁激振器,通过第三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四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第三激振支链上设有第三电磁激振器,通过第五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六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第四激振支链上设有第四电磁激振器,通过第七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八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第五激振支链上设有第五电磁激振器,通过第九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十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第六激振支链上设有第六电磁激振器,通过第十一球面副与机架连接,通过第十二球面副与动平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在于:
通过六个激振器的联合激振,能使动平台产生各种空间六自由度的振动,从而激发工件产生各种频率、各种振型的共振,包括组合共振、次谐共振、多重共振等非线性振动,以保证工件内部各个地方产生足够的应力应变,有效消除工件的残余应力,显著提高振动时效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在高刚性、高固有频率等各种类型工件的振动时效处理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装上工件进行振动时效处理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对照图1、2和3,一种六自由度振动时效装置,包括六条激振支链、动平台2以及机架1。
对照图1、2和3,所述第一激振支链上有第一电磁激振器3,通过第一球面副9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二球面副10与动平台2连接。所述第二激振支链上有第二电磁激振器4,通过第三球面副11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四球面副12与动平台2连接。所述第三激振支链上有第三电磁激振器5,通过第五球面副13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六球面副14与动平台2连接。所述第四激振支链上有第四电磁激振器6,通过第七球面副15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八球面副16与动平台2连接。所述第五激振支链上有第五电磁激振器7,通过第九球面副17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十球面副18与动平台2连接。所述第六激振支链上有第六电磁激振器8,通过第十一球面副19与机架1连接,通过第十二球面副20与动平台2连接。
对照图4,所述动平台装上工件进行振动时效处理时,通过六个激振器的联合激振,能使动平台2产生各种空间六自由度的振动,从而可以激发由夹具固定在动平台上的工件产生各种频率、各种振型的共振,包括组合共振、次谐共振、多重共振等非线性振动,以保证工件内部各个地方产生足够的应力应变,有效消除工件的残余应力,显著提高振动时效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19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