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5101.2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18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许峰平;费荣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粉宝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向 管柱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能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节能减排,低碳健康生活的要求,目前,各家汽车制造商都要求汽车零部件在不影响安全性能的条件下,减轻重量,以响应国家节能要求。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转向管柱,普遍使用T-T吸能结构既管套管形式的吸能原理,这种结构会存在结构比较复杂,吸能力不够稳定,受工艺制造过程影响较大,成本偏高,导致转向管柱本身的重量增大等不利原因。
如图1所示,现有的T-T吸能结构由外层套管10、内层套管20和中层套管30,外层套管10套装在转向管柱40上,内层套管20与外层套管10之间通过中层套管30互相套装,中层套管30为带滚珠的塑料套,利用压装和设计的间隙来控制相对摩擦力从而达到在碰撞时能够产生70mm,4000N左右的吸能力。
但是,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点:转向管柱自身重量较重;吸能力受制造误差影响较大,在碰撞时易发生轴承易被推出之后,吸能机构才开始工作,同时吸能力不够均匀,有尖点,吸能溃缩力的调整难度较大(参见图2);同时,从上述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共需要两个金属套管,再加上一个带滚珠的塑料管套,成本很高,增加零件重量。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以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产生吸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相关缺陷,结构简单,十分实用。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金属塑性变形件,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包括一折叠吸能部及设置在折叠吸能部两侧的支撑部,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的后端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的后端与转向管柱之间通过焊接互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吸能部的中部设置有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边缘与所述折叠吸能部连接,所述支撑部的前端呈弧形向内凹陷,便于吸能。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的优点如下:
1、制造成本低;
2、吸能机构重量轻;
3、吸能力稳定,基本不受制造工艺误差;
4、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通过调整金属板材的厚度来调整吸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产生的力来达到一个均衡的吸能力,溃缩吸能力为1000N 左右,吸能距离为70mm,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吸能机构的吸能力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机构吸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机构的吸能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它包括一金属塑性变形件100,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100包括一折叠吸能部110及设置在折叠吸能部110两侧的支撑部120,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100的后端与转向管柱200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塑性变形件100的后端与转向管柱200之间通过焊接互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折叠吸能部110的中部设置有开口111。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部120的边缘与所述折叠吸能部110连接,所述支撑部120的前端呈弧形向内凹陷,便于吸能。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产生吸能力的原理是利用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会产生一个持续的,恒定的反作用力。
如图5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到,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产生的吸能力,曲线非常平滑,结构稳定,在实际整车碰撞中证明了这种结构的可行性。
从成本角度分析,这种结构的成本大概会便宜50%左右,重量也会比传统的管套管吸能结构会轻40%。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转向管柱应用广泛,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实际整车状况来进行调整,所涉及到的成本也会非常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5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