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6650.1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2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惠林;唐天驷;刘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惠林;唐天驷;刘凌;刘家勇 |
主分类号: | A61B17/14 | 分类号: | A61B17/14;A61B17/1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切断 椎弓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腰椎管狭窄外科手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现代人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或脊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可以是单平面(相邻两个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和支持韧带),或多平面(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隙)。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跛行,间歇性大腿或小腿放射性疼痛,长时间站立、活动或腰过伸时症状加重,坐、卧或腰屈曲时减轻。对于一些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腰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持续加重,神经障碍体征进行性加重,影响工作生活,病人要求改善生活质量者,多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的手术方法多采用经后路椎板、关节突等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术,从而扩大椎管及椎间孔,达到解除对神经的压迫的目的。
然而,实际应用中,在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装置时,经常存在内固定失败、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同时该手术创伤大、费用昂贵,带给患者较大痛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包括外导柱和手工锯,所述外导柱的中央设有定位通孔,外导柱内还设有与所述手工锯刀头配合的手工锯孔道,其进口位于外导柱的顶面,其出口位于外导柱的外侧面下部,出口方向与外导柱外侧面的夹角a为80~150度。
上文中,所述定位通孔与导针配合,以实现定位。所述锯刀孔道的出口方向是指当手工锯的锯刀头从该孔道出口伸出时的伸出方向,其与外导柱外侧面的夹角a限定了手工锯的伸出方向,以便于手工锯的定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导柱的外侧面上部设有把手。以便于握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锯刀孔道的出口方向与外导柱外侧面的夹角a为85~120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先在椎弓根的合适位置插入导针进行定位,然后在导针的引导下插入扩孔器,将导针所在的孔道扩大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外导柱进入,取出扩孔器后导入外导柱(外导柱在导针的引导下导入),然后取出导针,再在外导柱的手工锯孔道插入手工锯,调整位置后即可进行切割,将椎弓根在恰当位置切断,从而将椎弓根分离延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设计得到了一种新的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可用于将椎弓根切断,从而将椎弓根分离延长,以便顺利进行腰椎管狭窄手术。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即先微创切断椎弓根,然后延长固定,以达到扩大椎弓根及椎间孔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手工锯未画出)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其中:1、外导柱;2、定位通孔;4、锯刀孔道;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2所示,一种用于微创切断椎弓根的锯刀装置,包括外导柱1和手工锯,所述外导柱的中央设有定位通孔2,外导柱内还设有与所述手工锯配合的锯刀孔道4,其进口位于外导柱的顶面,其出口位于外导柱的外侧面下部,出口方向与外导柱外侧面的夹角a为125度。
所述外导柱的外侧面上部设有把手5。
上文中,所述定位通孔与导针配合,以实现定位。所述锯刀孔道的出口方向是指当手工锯的锯刀头从该孔道出口伸出时的伸出方向,其与外导柱外侧面的夹角a限定了手工锯的伸出方向,以便于手工锯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先在椎弓根的合适位置插入导针进行定位,然后在导针的引导下插入扩孔器,将导针所在的孔道扩大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外导柱进入,取出扩孔器后导入外导柱(外导柱在导针的引导下导入),然后取出导针,再在外导柱的手工锯孔道插入手工锯,调整位置后即可进行切割,将椎弓根在恰当位置切断,从而将椎弓根分离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惠林;唐天驷;刘凌;刘家勇,未经杨惠林;唐天驷;刘凌;刘家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6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