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6797.0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新;马峥;黄国富;李灏晨;汪键;郭建志;孙绍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30 | 分类号: | G01B7/30;G01B7/02;G05B19/05;E02B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位移 传感器 角度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度监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苏州河挡潮减灾应急工程新建一应急挡潮闸门,为保证安全可靠且保护闸门的美观,设计采用浮体式一字闸门,简称浮体门。浮体门是在浮箱式河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合动水中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河闸和交通的矛盾。浮体门一端利用铰支固定在河岸闸墩的门柱上,另一端利用螺旋桨推动闸门启闭,平时下沉于门库的闸底板。浮体门关闸过程为:关闸指令下达,启动闸门压载水箱排水,导致闸门上浮,上浮到位后,启动闸门的旋转;开始关闸,关闸到位后向压载水箱充水,使闸门下沉。开闸过程是关闸过程的逆过程。
浮体门旋转驱动采用双螺旋桨驱动,根据实时监测的浮体门旋转角度或角速度,在闸门旋转过程中,来自动调节螺旋桨的转速。由于浮体门采用铰支结构,门轴固定不能够随闸门的旋转而旋转,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角度传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电位器式和光电编码器式。这两种类型的角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均为通过监测轴的旋转测出实时角度值,都无法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所以拟采用角速度传感器监测闸门旋转角速度。但是浮体门的纵倾角变化过于频繁,对角速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影响很大,不能反映闸门真实的角速度值。因此急需一种能实时监测闸门角度,同时又能降低闸门纵倾角对测量值的影响的角度监测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实时监测闸门角度,同时又能降低闸门纵倾角对测量值的影响的角度监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述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单元、执行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包括,扇形角度转换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在河岸上的安装支架;扇形板,其通过销轴与所述安装支架配合连接;以及,挡杆,其与所述扇形板靠近浮体门关闭方向的一端固连;用于固定在河岸上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其与数据处理单元通讯连接,所述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具有拉线和出线孔,所述拉线与扇形板靠近浮体门关闭方向的一端固连;以及,拨动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在浮体门上部的固定板;拨杆座;拨杆,所述拨杆嵌入拨杆座内,并与所述拨杆座配合连接;所述拨杆和挡杆的相对位置关系使所述拨杆在随浮体门转动时可拨动所述挡杆。
优选地,所述扇形板的圆心位于浮体门轴的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拉线具有自动回复力,所述出线孔与弧形凹槽中线等高。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中心点布设在浮体门的中心线上,所述拨杆座固定在固定板的中心位置,所述拨杆垂直嵌入拨杆座内并与拨杆座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操作灵活;所述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可应用于常规的角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无法使用或使用有困难、测量精度要求高的浮体式闸门角度实时监测的情况,同时又可以降低闸门纵倾角对测量值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示出了信号采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示出了误差修正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100的原理示意图。所述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100包括数据处理单元20和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20通讯连接的执行单元30;所述数据处理单元20包括PLC22和与所述PLC22通讯连接的显示器23;所述执行单元30包括与所述PLC22通讯连接的驱动装置33,所述驱动装置33与电机32电连接以控制电机32的转动,所述电机32与螺旋桨31配合连接,以带动螺旋桨31转动;所述螺旋桨31具有转速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与所述驱动装置33通讯连接;所述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角度监测系统100还包括信号采集单元10;所述信号采集单元10具有与所述PLC22通讯连接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13、扇形角度转换机构12和拨动机构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67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原位测量拉曼系统
- 下一篇:无缝钢管冷拔机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