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转体采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97996.3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4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军;金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军;金华君 |
主分类号: | F24D13/04 | 分类号: | F24D13/04;H05B6/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采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涡流感应领域,特别是一种由电机带动永磁磁铁旋转产生磁涡流效应进行加热的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锅炉或家庭取暖仍以蒸气锅炉为主,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随着电磁设备的应用,电磁加热装置也应运而生,现在的电磁加热装置一般是通过高频电压,由线圈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磁力线通过金属产生涡流效应,使金属发热。电能的消耗仍然较高,同时应用范围小,如电磁炉仅用于加热食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两次磁感涡流效应加热金属,旋转体在磁场内高速旋转,切割磁力线,通过涡流效应加热金属体,通过流体介质输出热能的回转体采暖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回转体采暖器,主要由相连且相通的圆柱形机体A和机体B组成,机体A上设置有进水口,机体B上设置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机体A和机体B内设有一根横向的共有通轴;机体B内的通轴上设置有一个立式的圆板,圆板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永磁磁铁,在圆板两侧的机体B内还设置有两块立式金属板;机体A内的通轴上设置作为电机转子的电机磁块,电机磁块的外围设置作为电机定子的电枢绕组,该电枢绕组设置在机体A上,外接电源。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后,电机带动永磁磁铁旋转产生高强度磁力线,切割金属板,在金属板上产生磁涡流效应,同时电机转子在电枢绕组产生的闭合磁场下也产生磁涡流效应,两次磁涡流效应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加热机体内的流体介质,输出热能。可广泛应用于家庭采暖或工业供暖、供气。具有电能消耗低、应用范围广的效果,使用方便、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机体A、2为机体B、3为进水口、4为出水口、5为通轴、6为圆板、7为磁场闭合体、8为永磁磁铁块、9为金属板、10为电机磁块、11为电枢绕组、12为滚动轴承、13为水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磁感应的回转体采暖器,主要由圆柱形的机体A1和圆柱形的机体B2组成,机体A1和机体B2横向连接成一体,且两个机体通过通孔相通。机体A1内的两个侧壁上通过滚动轴承12设置有一根通轴,该通轴伸入机体B2内,形成一根共用通轴5,共用通轴5位于两个机体的中心线处;在滚动轴承12处设置有密封用水封13,防止机体内的流体介质影响通轴5的转动。在机体B2内的通轴5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立式的圆板6,圆板6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永磁磁铁;永磁磁铁由2块以上的永磁磁铁块8组成,永磁磁铁块8通过紧固螺栓固装在磁场闭合体7上,磁场闭合体7通过螺栓固装在圆板6上。永磁磁铁块8采用圆形或条形,在圆板6上均匀分布;相邻永磁磁铁块8的磁极极向相反,提供高强度磁场。在机体B2内还设置有两块金属板9,金属板9可采用圆形,滑动设置在通轴5上;金属板9位于圆板6的两侧,使得带有永磁磁铁的圆板6位于两块金属板9之间。金属板9通过螺栓固装在机体B2的侧壁上。机体A1内的通轴5上设置有电机磁块10,电机磁块10外围的机体A1内还设置有电枢绕组11,电枢绕组11作为电机的定子,所述电机磁块10作为电机的转子,在机体A1内形成一个电机,转子外接电源,转动的同时带动通轴5转动。电枢绕组11通过螺栓固装在机体A1的侧壁上。机体A1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3,机体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4。
流体介质采用水,从进水口3进入机体1内,由电机磁块10作为转子、电枢绕组11作为定子构成的电机在电源驱动下转动,带动通轴5,同时转子在电枢绕组11产生的闭合磁场下产生磁感涡流效应发热,在机体A1内水初次加热;初热后的水进入机体B2内。机体B2内的圆板6在通轴5带动下高速旋转,其上的永磁磁铁产生高强度磁场,两块金属板9将磁场夹在中间,磁力线切割金属板9,通过涡流效应加热金属板9;加热的金属体对水进入二次加热,形成高温热水或蒸气,通过出水口4流出,从而对外提供热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军;金华君,未经张洪军;金华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79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