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工呼吸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8986.1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6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瑞亮;马云玲;邱彩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瑞亮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誉虎 |
地址: | 262500 山东省青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呼吸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呼吸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对各种伤病引起的急性呼吸停止的患者进行急救时,医护人员首先选择人工呼吸,即直接与患者口对口进行呼吸,但由于部分患者潜在性地存在着各种传染病的可能性,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这种方法医护人员一般不愿采用,传统的方法还有手按式,但这种方法患者的复苏效果欠佳。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920290480.4曾公开一种人工呼吸器,该人工呼吸器可以解决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方式,保证了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但其存在以下三个缺点:一、该人工呼吸器在气囊上端设置有进气管,增加了该呼吸器的体积,占用了太多的空间,也不利于操作;二、该人工呼吸器出气管设有椭圆形密封口罩,在对患者进行完一次人工呼吸时,需将该密封口罩从患者嘴部移开,然后进行下一次操作,这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三、该人工呼吸器上没有设置可供医护人员直接拿握的结构,不方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呼吸器,该人工呼吸器不仅避免了直接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在救治呼吸停止的患者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工呼吸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下端连通吸气管,所述吸气管内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气囊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安装方向相反,所述吸气管末端处设有牙垫,所述气囊上部设有可套入医护人手的套环。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囊的壁呈波纹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人工呼吸器避免了口对口的传统急救方式,气囊的壁为波纹状,在压缩一次后,可依靠自身具有的伸缩性恢复,同时储存空气;所述气囊进气口处的第二单向阀和吸气管内的第一单向阀同时控制气体的流向,同时吸气管内的第一单向阀也可防止患者呼出的废气和口腔内的异物进入气囊;所述吸气管末端设置的牙垫可保证患者的口腔及呼吸道保持通畅,增加了急救成功的几率;所述气囊上设置的套环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方便,医护人员可手握该套环进行操作,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给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1.气囊;2.吸气管;3.套环;4.第二单向阀;5.第一单向阀;6.牙垫。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人工呼吸器,包括用于储存空气的气囊1,所述气囊1的壁呈波纹状,在将其压缩后可依靠自身的伸缩性和人的作用力下恢复。
所述气囊1下部连通有吸气管2,所述吸气管2在使用时是直接放至于患者口中的,为了保证在急救时患者的口腔及气管是通畅的,在所述吸气管2末端设有牙垫6,所述牙垫6的材料及结构是本技术领域公知的;所述吸气管2内设有第一单向阀5,所述第与单向阀5在所述气囊1压缩时开通,在所述气囊1舒张时关闭。
所述气囊1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4,所述第二单向阀4在所述气囊1压缩时关闭,在所述气囊1舒张时开通,所述第二单向阀4与第一单向阀5相互配合,可保证所述气囊1压缩时其内部的空气进入患者体内,所述气囊1舒张时患者呼出的废气不会进入所述气囊1,同时所述气囊1内可充入新鲜的空气,为患者下一次呼吸做好准备,所述第一单向阀5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止患者口腔中的异物进入所述气囊1,为急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述气囊1上部设有可套入医护人手的套环3,所述套环3起到的作用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方便,医护人员可手握该结构进行操作,既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又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使用时,医护人员将吸气管2伸入患者口腔中,并依靠所述吸气管2末端的牙垫6使患者的口腔与气管相通,然后,医护人员手握套环3压缩气囊1,此时,第二单向阀4关闭,第一单向阀5开通,所述气囊1内的空气经过吸气管2进入患者体内,当医护人员停止压缩气囊1改而向上提升气囊1时,由于气囊1的壁具有伸缩性,在人的作用力下,气囊1舒张,此时,第二单向阀4开通,第一单向阀5关闭,患者呼出的废气通过所述吸气管2与口腔之间的空隙流出,同时气囊1内充入新鲜的空气,医护人员如此反复操作即可对患者起到急救作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一切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作出的结构上的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瑞亮,未经杨瑞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8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