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蜂绕与平绕两用绕线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701270.2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4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陈裕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裕金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用 绕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绕与平绕两用绕线机。
背景技术:
收音机的线圈一般包括套筒和绕在套筒外部的线,绕线方式一般有蜂绕(即蜂房式绕线方式)和平绕两种。绕线机是自动将线绕在套筒上的机器,一般包括有机架,机架上转动设置有由电机驱动的主轴,使用时将套筒套在主轴上,利用平绕或蜂绕绕线装置将线绕在套筒上,但是现有的绕线机只能单独进行蜂绕或平绕,功能单一,使用不方便,并且蜂绕式绕线装置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蜂绕和平绕、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的蜂绕与平绕两用绕线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蜂绕与平绕两用绕线机,它包括有机架和绕线装置,机架上转动设置有主轴,绕线装置包括有可沿机架前后滑动的排线杆,排线杆的一端滑动连接在机架上,绕线装置还包括有固定在排线杆另一端的绕线架、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绕线转轴、滑动套接在绕线转轴上滑套、套接在滑套一端的摆线凸轮、绕线杆,滑套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绕线架上,摆线凸轮的圆周表面开设有环绕一周的波浪形轨道槽,绕线杆的中部铰接在绕线架上,绕线杆的第一端靠近主轴,其第二端伸入摆线凸轮的轨道槽中。
所述轨道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所述轨道槽形成1个波峰、1个波谷的波浪形。
所述轨道槽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的轨道。
所述绕线杆的第一端为向下弯折的尖钩,尖钩的形状与轨道槽的截面形状对应。
所述绕线转轴上沿轴向开设有滑槽,摆线凸轮上设有螺丝,螺丝的一端伸入滑槽中。
所述绕线转轴的截面为六边形结构。
所述主轴通过带轮传动机构连接绕线转轴。
所述绕线杆的第二端向上弯折并开设的穿线孔。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有机架和绕线装置,机架上转动设置有主轴,绕线装置包括有可沿机架前后滑动的排线杆、固定在排线杆上的绕线架、绕线转轴、滑套、摆线凸轮、绕线杆,摆线凸轮的圆周表面开设有环绕一周的波浪形轨道槽,绕线杆的中部铰接在绕线架上,绕线杆的第一端靠近主轴,其第二端伸入摆线凸轮的轨道槽中,排线杆可沿机架前后滑动,绕线转轴不转动时,绕线杆跟随排线杆作平移运动,绕出来的线为平绕式绕线方式;当绕线转轴转动时,绕线转轴带动摆线凸轮转动,绕线杆的第一端被迫沿波浪形轨道槽滑动,在波浪形轨道槽的作用下做周期性摆动运动,同时排线杆带动绕线装置沿绕线转轴移动,绕出来的线为蜂绕式绕线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进行蜂绕和平绕,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摆线凸轮与绕线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2所示,蜂绕与平绕两用绕线机,它包括有机架1和绕线装置,机架1上转动设置有主轴2,绕线装置包括有由电机驱动沿机架1前后滑动的排线杆7,排线杆7的一端滑动连接在机架1上,绕线装置还包括有固定在排线杆7另一端的绕线架3、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绕线转轴4、滑动套接在绕线转轴4上滑套8、套接在滑套8一端的摆线凸轮5、绕线杆6,滑套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绕线架3上,摆线凸轮5的圆周表面开设有环绕一周的波浪形轨道槽51。轨道槽5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轨道槽51形成1个波峰、1个波谷的波浪形。轨道槽51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的轨道,传动顺畅,能够将摆线凸轮5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绕线杆6的周期性摆动运动。
绕线杆6的中部铰接在绕线架3上,绕线杆6的第一端靠近主轴2,其第二端伸入摆线凸轮5的轨道槽51中。绕线杆6的第一端为向下弯折的尖钩61,尖钩61的形状与轨道槽51的截面形状对应。绕线转轴4上沿轴向开设有滑槽41,摆线凸轮5上设有螺丝9,螺丝9的一端伸入滑槽41中,滑套8能够由绕线转轴4带动转动,也能够沿绕线转轴4轴向滑动,使得绕线架3、滑套8、摆线凸轮5可在排线杆7的推动下沿绕线转轴4滑动。绕线转轴4也可以是截面为六边形结构,能够带动滑套8转动。主轴2通过带轮传动机构10连接绕线转轴4,能够同步传动。绕线杆6的第二端向上弯折并开设的穿线孔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裕金,未经陈裕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701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酸锌钴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透明导电玻璃及SiNxOy在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