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1826.X | 申请日: | 201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9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雄一郎;片山晴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01N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装置,其具有:排气升温装置,其被设置在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上,并对废气进行升温;再循环装置,其使废气进行循环。
背景技术
在多数内燃机中,设置有用于将排气通道与进气通道相连的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通道。其目的主要在于,降低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以及提高部分负荷时的耗油率。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动机中,设置有用于将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下游一侧的排气通道与进气通道相连的EGR通道。在该发动机中,设置有用于将排气通道中的比排气净化催化剂更靠上游一侧的点与EGR通道相连的旁通通道。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时,进行控制以打开被设置在该旁通通道上的旁通阀,则从旁通通道获得较高温度的废气,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性。而且,为了燃烧以及去除粘着在承载有催化剂的过滤器上的微粒,该发动机具备用于对过滤器进行加热的燃烧器。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动机,在EGR通道上设置有对废气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当发动机的水温较低时,如果对导入EGR冷却器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则能够抑制EGR冷却器内的水分的冷凝。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745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25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中,当外部气温极低时(例如,寒冷地区的严冬季节),在EGR通道中,废气中的水分有可能发生冷凝。在废气量较少的低负荷时,冷凝水滞留在EGR通道中,而在废气量较多的高负荷时,冷凝水通过废气的压力被供给至进气通道,如果进入燃烧室,则由于水击作用而损坏发动机,且当具备涡轮增压器时,很可能损坏涡轮的叶轮。专利文献1中的燃烧器,没有以对被供给至旁通通道的废气进行加热的方式配置。在专利文献2的发动机中,需要用于对冷却水进行加热的专用加热器,而且,由于当发动机水温低于规定值时使加热器工作,因此,即使发动机水温不低但是与EGR通道的温差较大时(例如寒冷地区的严冬季节),也无法抑制水分的冷凝。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促进EGR通道内部的冷凝水的去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1种形式为,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其具备:
排气升温装置,其被设置在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上,并对废气进行升温;
排气净化催化剂,其被设置在比所述排气升温装置更靠下游一侧的所述排气通道上;
EGR通道,其用于将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下游一侧的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通道相连;
旁通通道,其用于将所述排气通道中的比所述排气升温装置更靠下游一侧、且比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更靠上游一侧的点与所述EGR通道相连;
旁通阀,其用于开闭所述旁通通道;
控制器,其用于控制该旁通阀,
其中,当所述EGR通道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所述控制器进行控制以打开所述旁通阀,从而将被所述排气升温装置升温的废气经由所述EGR通道而供给至所述进气通道。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旁通通道将比排气升温装置更靠下游一侧、且比排气净化催化剂更靠上游一侧的点与EGR通道相连,从而能够将被排气升温装置升温的废气经由EGR通道而供给至进气通道,从而通过排气升温装置获得充足的热量。当EGR通道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控制器进行控制以打开旁通阀,因此,即使当发动机水温较高且与EGR通道的温差较大时(例如,寒冷地区的严冬季节),也能够有效地抑制EGR通道中的水分的冷凝。
优选为,所述EGR通道具有对废气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并且,所述旁通通道在比所述EGR冷却器更靠进气一侧的位置上,与所述EGR通道相连。
在该实施方式中,必要时,由于能够使经由旁通通道的、来自排气升温装置的热量,不经由EGR冷却器,而作用于EGR通道中的比EGR冷却器更靠进气一侧的部分,因而由此,能够迅速地使该部分升温。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EGR通道在比所述旁通通道的连接点更靠进气一侧的位置上,具备用于开闭该EGR通道的EGR阀,并且,所述控制器进行控制以关闭所述EGR阀,从而将经由所述旁通通道的废气供给至所述EGR通道的排气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18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