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1991.5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9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安田宏通;铃木裕介;田中聪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5/00 | 分类号: | F02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144643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已知通过计算求出内燃机燃烧时的热量的各种信息的技术。在上述公报中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利用汽缸内压传感器的输出值计算燃烧刚结束后的发热量,并基于该发热量计算燃烧空燃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144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20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13396号公报。
已知有求出基于内燃机的燃烧的热产生量并使用在内燃机的各种控制上的技术。在内燃机的燃烧中从燃烧开始时刻到燃烧结束时刻热产生量逐渐增长。热产生量例如能够使用在如上述以往的技术那样的燃烧空燃比的计算等上。
热产生量能够基于燃烧开始时刻的热量和燃烧结束时刻的热量的变化量(差)来求出。在以往的热产生量计算方法中,利用迎来燃烧结束时刻时的汽缸内压传感器输出值等检测燃烧结束时期的热产生量。具体地说,取得迎来了燃烧结束时刻的汽缸内压传感器输出值,并依据该输出值求出热产生量。通过根据实际的传感器值计算燃烧结束时期的热产生量,能够精度良好地求出该燃烧行程中的最终的热产生量。
但是,在总是要求在燃烧结束时刻的传感器的检测值的方法中,在燃烧结束之前无法得出关于热产生量的最终的结论。另外,在燃烧结束时期与通常的运转条件相比而产生较大滞后的运转条件下,燃烧结束时刻有可能推后到排气门的开启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使用汽缸内压传感器的输出值时会导致特有的弊病。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根据汽缸内压传感器输出值难以明确地判别燃烧结束时刻,有时将汽缸内压传感器的输出值使用在燃烧结束时刻的热产生量的计算的基础上是不恰当的。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在进行专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以下观点:即使不使用在燃烧结束时刻的传感器检测值也能利用燃烧结束前的信息推定地求出热产生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燃烧结束前的信息推定热产生量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第一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是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取得单元,其求得内燃机的热产生量或者与该热产生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参数,来作为热产生量信息值;
推定单元,其基于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的变化率取得最大值的时期的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的规定倍数的值,来推定上述时期以后的热产生量;和
控制单元,其利用由上述推定单元推定出的上述热产生量,进行上述内燃机的控制。
此外,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取得单元包括:
传感器输出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内燃机的汽缸内压传感器的输出;和
基于由上述传感器输出取得单元所取得的上述汽缸内压传感器的输出,来求得上述热产生量或上述参数的单元。
此外,第三发明在第一或者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取得单元包括:在上述内燃机的运转中针对每个规定期间,来求得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的单元,
上述推定单元包括:
峰值时刻确定单元,其通过检测或推定来确定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的变化率取得最大值的时刻亦即峰值时刻;
确定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在上述内燃机的运转中由上述信息取得单元所取得的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之中的关于由上述峰值时刻确定单元所确定的上述峰值时刻的值;和
计算单元,其通过使用由上述确定信息取得单元所取得的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和规定的系数进行的计算,来求得上述峰值时刻以后的上述热产生量。
此外,第四发明在第三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计算单元包括:基于由上述确定信息取得单元所取得的关于上述峰值时刻的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被2倍之后的值,来求得燃烧结束时期的热产生量的单元。
此外,第五发明在第三或第四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计算单元包括除去单元,上述除去单元从求得上述热产生量用的上述计算中被使用的数值之中,来去除上述内燃机的燃烧结束时刻前的经过了规定时期之后由上述确定信息取得单元所取得的上述热产生量信息值。
此外,第六发明在第一至第五发明的任一个中,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1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制作井圈、井盖的再生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生胶抹布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