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3584.8 | 申请日: | 2010-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7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高野敏幸;斋藤裕;小幡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薄膜状天线元件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贴附在车辆的玻璃、店铺或办公室等的玻璃上且无损视野或设计性的天线装置,提出了在非导电性的透明薄膜上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天线元件的技术。该透明薄膜上形成的透明导电材料因为耐热性低,所以无法通过焊接来连接。因此,对透明导电材料与金属导体即供电线的供电结构进行了研究。
作为此类焊接以外的供电结构,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天线装置。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公开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A是表示天线主体10与结合装置11和供电线12被分为两个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B表示安装在窗玻璃17上的状态下的天线主体10和结合装置11的剖视图。
天线主体10在天线元件保持片13上形成天线元件14,并具备天线元件的连接端子15a及15b。结合装置11在内部具备用于安装低噪声放大器等的布线基板18,布线基板18的一端连接于供电线12,另一端连接于结合装置11的连接端子16a和16b。结合装置11的连接端子16a和16b由弹性导体部件形成而呈弹簧结构。
天线主体10的连接端子15a和15b与结合装置11的连接端子16a和16b以重合的方式配置在硬质的窗玻璃17上,且均通过粘合剂等与窗玻璃17贴合固定。由此,结合装置11的连接端子16a和16b被弹簧结构抵按,它们物理接触而成为导通状态。
另外,作为其他供电结构,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天线装置。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天线装置20经由供电端子板24而由硬质罩25、硬质的表面抵板26和背面抵板27来包夹薄膜21上形成的天线图案22和供电线23,并利用螺钉28的压接来电导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0-196327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63-254804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天线装置是以将供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薄膜贴附在硬质玻璃上,并固定天线元件的连接端子为前提,另外,需要用于固定经由供电线和布线基板的连接端子的结合装置及弹簧形状的连接端子等许多零件。由此,结构复杂,另外,存在供电单元大而无法小型化的问题。另外,在天线元件的连接端子与结合装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中,仅连接端子的单面成为接触面,因此存在无法降低接触电阻的问题。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天线装置采用了由硬质的罩、表面抵板和背面抵板经由供电端子板来包夹天线元件和供电线的结构,因此零件个数多而结构复杂,另外,存在供电单元大而无法小型化的问题。另外,在天线元件与供电线的连接中,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仅单面成为接触面,因此存在无法降低接触电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降低薄膜状的天线元件与供电单元的连接中的接触电阻的、小型且结构简易的天线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导电性的供电线;薄膜状的绝缘基材,其具有规定的光学透射率;以及天线元件,其由具有规定的光学透射率的导电材料形成在所述绝缘基材的一个面上,以将所述导电材料作为内侧而包夹所述供电线的一端的方式与所述绝缘基材一起弯折,并与所述供电线电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降低薄膜状的天线元件与供电单元的连接中的接触电阻的、小型且结构简易的天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从图3中记载的A箭头方向观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供电线截面为扁平的情况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非透明金属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1:透明薄膜
102:透明导电材料
103、303、403:天线元件
104:供电线
105、305:重合部
201:切口部
307:非透明金属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35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