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4947.X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2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田岛辽子;一柳敦;市川惠一;吉村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龟甲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5/09 | 分类号: | C12N15/09;C12N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素 结合 葡萄糖 脱氢酶 | ||
1.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其具有以下(i)~(iii)的性质:
(i)作用:在电子受体存在下显示葡萄糖脱氢酶活性;
(ii)分子量:蛋白质的多肽链部分的分子量为约80kDa;
(iii)底物特异性:与对D-葡萄糖的反应性相比,对麦芽糖、D-半乳糖和D-木糖的反应性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在设对D-葡萄糖的反应性为100%时,对麦芽糖、D-半乳糖和D-木糖的反应性均为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设不存在以下(a)~(c)时对D-葡萄糖的反应性为100%,在存在以下(a)~(c)的糖化合物中的1种以上时对D-葡萄糖的反应性为96%~104%,
(a)麦芽糖,
(b)D-半乳糖,
(c)D-木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其最适pH为pH6.5~7.0,最适温度为37~40℃,稳定pH范围为pH3.5~7.0,在40℃热处理15分钟后具有80%以上的残存活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其来源于被分类为毛霉亚门、优选毛霉纲、更优选毛霉目、进一步优选毛霉科的微生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其来源于被分类为毛霉(Mucor)属的微生物。
7.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培养基中培养被分类为毛霉(Mucor)属的微生物,从该微生物菌体采集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的制造方法,微生物为选自于普雷恩毛霉(Mucor prainii)、爪哇毛霉(Mucor javanicus)、卷枝毛霉原变型(Mucor circinelloides f.circinelloides)中的1种以上微生物。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序列号1或序列号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或与该氨基酸序列80%以上同源的氨基酸序列、或在该氨基酸序列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或多个氨基酸而成的氨基酸序列。
10.由选自以下的(A)~(E)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一个DNA构成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基因:
(A)编码序列号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DNA;
(B)由序列号2所示的碱基序列构成的DNA;
(C)编码序列号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DNA;
(D)由序列号4所示的碱基序列构成的DNA;
(E)具有与序列号2或序列号4所示的碱基序列80%以上同源的碱基序列且编码具有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酶活性的蛋白质的DNA。
11.重组体DNA,其特征在于,其是在载体DNA中插入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基因而成的。
12.导入有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重组体DNA的转化体。
13.与对D-葡萄糖的反应性相比,对麦芽糖、D-半乳糖、D-木糖的反应性低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含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基因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重组体DNA且具有生产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能力的微生物,从该培养物采集黄素结合型葡萄糖脱氢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龟甲万株式会社,未经龟甲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494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
- 下一篇:电真空吸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