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5369.1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2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中川知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J5/10;C08K5/54;C08K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徐申民;李晓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纤维 增强 聚酰胺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通过硅烷偶联剂提高聚酰胺树脂与扁平截面玻璃纤维粘合性、从而达成高度机械特性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聚酰胺树脂通过用玻璃纤维强化,不仅可体现出高刚性、高韧性,还可体现高荷重挠性。因此,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可广泛在电子电机设备、汽车领域内用作内部部件材料以及外部部件材料。近年来,特别是由于电子电机部件材料中产品厚度的薄化,要求的弹性模量水平也在提高,需要刚性与耐冲击性优异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由聚酰胺树脂与扁平度在2.5以上的长形截面玻璃纤维构成、含玻璃纤维50重量%以上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但是,根据该文献的比较例,玻璃纤维的含有量达到70重量%的话,无法进行挤压,此外,玻璃纤维的填充量虽高但弯曲弹性模量等刚性并不充分。因此,要实现产品的充分薄化,尚需改进。
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低粘度的聚酰胺树脂与非圆形截面的玻璃纤维的组合而体现出高夏比(Charpy)冲击强度的聚酰胺成形材料。但是,该文献的实施例中,其记载仅限于富于柔软性的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66,弯曲弹性模量的体现与专利文献1一样,要实现产品的充分薄化,尚需改进。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02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63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4-2854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8-291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4-84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3-112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开2002-294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以往技术的现状而创案,目的是提供高机械特性、特别是刚性与耐冲击性优异、且耐冲击性显示出特有的破坏模式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者为达成目的而进行锐意研究后发现,通过在熔融混炼特定的聚酰胺树脂与扁平截面玻璃纤维的混合物时添加硅烷偶联剂,令聚酰胺与玻璃纤维牢固结合,可以得到含有许多扁平截面玻璃、具有高度机械特性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采用以下构成。
(1)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对于聚酰胺树脂(A)40~20质量份添加了玻璃纤维束(B)60~80质量份的混合物熔融混炼而得到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所述玻璃纤维束(B)由扁平度1.5~8的扁平截面玻璃纤维构成,625℃、0.5hr下的灼热减量在0.8重量%以下;所述熔融混炼时,向所述混合物中添加聚酰胺反应性硅烷偶联剂(C),其添加比例是所述玻璃纤维束(B)的0.1~1.0重量%。
(2)(1)记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树脂(A)由脂肪族聚酰胺(a1)与含芳香族成分的聚酰胺(a2)以5~95∶95~5的质量比构成。
(3)(2)记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芳香族成分的聚酰胺(a2),包括在96%硫酸溶液中的相对粘度为1.4~1.8、且末端羧基浓度在50meq/kg以下的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
(4)(2)或(3)记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聚酰胺(a1),包括在96%硫酸溶液中相对粘度为1.4~2.0、且末端羧基浓度为55~95meq/kg的聚己酰胺。
(5)(1)~(4)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弯曲弹性模量(依据ISO 178)在23GPa以上。
(6)(1)~(4)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的夏比冲击强度试验(依据ISO 179-1、切割缺口)中,试验后的试样片断裂面上,可视断裂面表面积(SA)/缺口部截面积(SB)的面积比在2.5以上。
可视断裂面表面积(SA):从缺口部前端至缺口部的相反侧面的破裂长度×试样片厚度而算出的面积,
缺口部截面积(SB):缺口部宽度×试样片厚度而算出的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53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