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电感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5746.1 | 申请日: | 201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1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熊谷昭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F17/00 | 分类号: | H01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伟;王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电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电感,更具体地,涉及内置有线圈的层叠电感。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层叠电感,例如被公知一种专利文献1记载的层叠电感。下面,参照附图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进行说明。图4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111的分解立体图。
层叠体111由磁性体层112a~112l、内部导体114a~114f以及通孔导体B1~B5构成。磁性体层112a~112l是按从层叠方向的上侧到下侧的顺序排列而配置成的绝缘层。
内部导体114a设置在磁性体层112d上,其一端被引出至层叠体111的右侧的侧面。内部导体114b~114e分别在磁性体层112e~112h上以一圈的长度环绕,其一端具有连接部116b~116e,并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117b~117e。内部导体114b、114d具有相同的形状,内部导体114c、114e具有相同的形状。另外,内部导体114f设置在磁性体层112i上,其一端被引出至层叠体111的左侧的侧面。
另外,通孔导体B1~B5连接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内部导体114a~114f。由此,在层叠体111内构成螺旋状回旋的线圈L。
然而,如同以下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具有容易发生分层的问题。图5是从层叠方向的上侧透视层叠体111的图。在图5中,内部导体114a~114f被重叠显示。
如图5所示,在层叠体111中,设置有由连接部116b~116e、117b~117e围成的四边形的区域E。在该区域E中,没有设置内部导体114a~114f。因此,区域E中的层叠体11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相比区域E的周围的区域(设置有连接部116b~116e、117b~117e的区域)的层叠体11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变薄了连接部116b~116e、117b~117e的厚度的量。因此,压接层叠体111时,压接工具不能绕入区域E内,而存在不能对区域E施加足够的压力的情况。由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在区域E处容易产生分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0970号公报(图5)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内置有由具有一圈长度的线圈导体构成的线圈的层叠电感中,抑制分层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其特征在于,具有:层叠体,由多层绝缘体层层叠而成;多个线圈导体,从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线圈导体在所述绝缘体层上以一圈的长度环绕在环状的轨道上,并且具有包含位于该环状的轨道上的第一连接位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包含位于该环状的轨道之外的第二连接位置的第二连接部;第一通孔导体,其将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相互连接;第二通孔导体,其将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位置相互连接;连接盘部,其以下述方式设置在所述绝缘体层上,即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与在所述多个线圈导体中被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包围的规定区域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内置有由具有一圈的长度的线圈导体构成的线圈的层叠电感中,能够抑制分层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一侧俯视磁性体层12的图。
图4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层叠方向的上侧透视图4的层叠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进行说明。
(层叠电感的构成)
图1是层叠电感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层叠电感10的层叠体11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将层叠电感10的层叠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沿层叠电感10的长边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沿层叠电感10的短边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层叠电感10具有层叠体11以及外部电极13a、13b。层叠体11呈长方体状。外部电极13a、13b设置在位于x轴方向的两端的层叠体11的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57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