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支撑式钢悬链线立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7153.9 | 申请日: | 2010-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Y·S·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7/24 | 分类号: | B63B27/24;B63B35/44;F16L1/12;E02B1/00;E21B17/01;E21B1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会卿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式钢悬链线立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可在主船(host vessel)到达之前预安装的自支撑式钢悬链线立管。
背景技术
代理人卷号为TH2849、PCT公开号为WO2008042943的文献公开了一种设置在具有水底的水体中的浮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主机构件;在水面下漂浮的漂浮模块;将所述主机构件连接到所述漂浮模块的软管;和细长水下管路结构,其包括连接到漂浮模块的顶部部分;延伸到水底并且适于连接到位于水底上的流送管的底部部分;并且所述顶部部分和所述底部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悬链线构造。PCT公开号为WO2008042943的文献以引用的方式以其全文并入本文中。
代理人卷号为TH2982、PCT公开号为WO2008036728的文献公开了一种设置在具有水底的水体中的浮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漂浮在水中的主机构件;细长的水下管路结构,其包括连接到所述主机的顶部;延伸到海床并且适于连接到位于海床上的流送管的底部;所述管路结构的为上凹形的第一部分;所述管路结构的为上凹形的第二部分;和为下凹形的位于其间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PCT公开号为WO2008036728的文献以引用的方式以其全文并入本文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岸立管系统,包括从海底到海面的管状物和浮力模块,所述管状物包括处于海底的第一水平部分、靠近海面的第二竖直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弯曲部分,所述浮力模块连接到所述第二部分,适于保持所述弯曲部分的形状,并且使船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二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安装离岸立管系统的方法,包括:将管状物的第一水平部分铺设在海底上;将所述管状物的第二竖直部分连接到处于海面或靠近海面的漂浮模块;在所述第一水平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之间形成第三弯曲部分;将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到浮式主船;和将所述漂浮模块从所述第二部分断开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处于安装过程中的钢悬链线立管的示例。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在安装之后的钢悬链线立管的示例。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处于安装过程中的钢悬链线立管的示例。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处于安装过程中的钢悬链线立管的示例。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自支撑式钢悬链线立管的自支撑模式。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自支撑式钢悬链线立管的连接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相似的零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显示。
在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全面的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在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在其他例子中,为了避免使本发明模糊不清,没有详细描述公知的特征。
离岸钻井和生产可使用从海底上的离岸生产地点(在该离岸生产地点提取流体产物)延伸到产物存储区域的管道。在离岸钻井和生产的一个示例中,产物存储区域布置在主船上,管道连接到所述主船,以允许流体产物流入产物存储区域。这样的管道的一个示例是钢悬链线立管。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用于钢悬链线的浮力装置,其允许钢悬链线立管在主船到达之前预安装,同时保持悬链线外形,以使钢悬链线立管可在所述主船到达时立即附接到所述主船,并且流体产物可从离岸钻井地点提取,而无需在主船到达之后等待钢悬链线立管的安装。
图1-2:
管道17可使用任意各种不同的安装方法成形为钢悬链线立管20,所述方法的几个示例在下面详细描述。但是下面给出的安装方法仅作为示例,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1-2显示了钢悬链线立管安装的一个示例。漂浮在水体100上并且可以是例如大型油船的主船10最初包含将形成钢悬链线立管20的管道17。管道17的远端23附接到副船15,例如拖船,其通常比主船10更小并且更易于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71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