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2364.1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6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畠中勇人;申台容;藤田雅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3/668 | 分类号: | H01H33/668;H01H33/662;H02B13/02;H02B13/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绝缘 真空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填充绝缘性气体的密闭容器内部,设置真空阀的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在发电站,变电站等的电站,人们知道有下述的气体绝缘开闭装置,其中,在填充数个气压的绝缘性气体的密闭容器内部,在与该密闭容器电绝缘的状态下,设置高电压导体。在这种气体绝缘开闭装置中,代替通常使用的气体断路器,人们还采用真空阀的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
真空阀在保持真空状态的真空容器的内部,包括可离开的一对电极;波纹管,其由活动电极的离开动作,保持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度,允许活动电极的离开动作。由此,在于填充绝缘性气体的密闭容器的内部,设置真空阀的场合,具有在波纹管的一个面侧,作用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压力,在另一面侧,作用填充于密闭容器的内部的绝缘性气体的压力,通过两者的压力差,降低波纹管的机械的寿命的危险。
为了降低作用于该波纹管上的压力差,在JP特开2005—323499号文献(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下述的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其中,真空状态的真空容器,与填充绝缘性气体的密闭容器之间采用一对波纹管进行区分,同时在一对波纹管之间,形成中间室,该中间室为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压和密闭容器内的绝缘性气体的填充压力的中间的压力,或将保持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度的波纹管的另一面侧开放到大气中。
此外,在JP特开平6—208820号文献(专利文献2)中,提出下述的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其中,在保持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度的波纹管的另一面侧,形成中间室,该中间室的压力为真空容器内的真空压力和密闭容器内的绝缘性气体的填充压力的中间的压力。
但是,在过去的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中,由于在采用一对波纹管的场合,形成高价的真空阀,故最好,采用一个波纹管,减小作用于波纹管的2个面上的压力。但是,如果象专利文献1那样,将波纹管的一个面侧直接开放到大气中,则大气中的湿气混入,比如,使绝缘件的沿面绝缘抵抗力降低。
另一方面,在象专利文献2那样,在波纹管的另一面侧,形成中间室的场合,实现与活动导电轴的电接触的集电部形成于中间室内。由此,必须在活动电极和活动导电轴的开闭动作的全行程中,集电部位于中间室内,其结果是,中间室沿开闭动作方向非常大,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的整体尺寸增加。
如果要沿开闭动作方向减小该中间室,则通过与集电部的滑动接触,表面变粗糙,发生损伤的活动导电轴通过气密保持部,即,通过按照填充于接纳真空阀的密闭容器内的绝缘性气体不泄漏到该中间室内的方式设置的气密保持部件。在该结构中,具有通过真空断路器的开闭动作,从该气密保持部件产生的微小的泄漏长期间断或连续地产生的危险。在这样的场合,具有中间室的压力慢慢地上升,到达异常压力值,增加波纹管的内外压力差的危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绝缘真空断路器,其中,不因来自气密保持部的微小泄漏,为了减小作用于波纹管上的内外压力差而形成的中间压力空间部的压力上升到异常压力值。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真空断路器,其中,在填充绝缘性气体的密闭容器内部,设置真空阀,其按照在通过波纹管,保持真空度的同时,使活动电极与固定电极离开的方式构成,形成中间压力空间部,其将压力作用于与上述波纹管的真空压力所作用的面相反侧的面上,上述中间压力空间部的压力为上述密闭容器内的绝缘性气体的填充压力和上述真空压力之间的中间的压力值,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于上述密闭容器侧,监视气体压力的压力监视用密闭室,设置将上述压力监视用密闭室和上述中间压力空间部连通的绝缘管,在上述压力监视用密闭室中,具有压力监视控制机构,该机构监视室内压力,在到达预定的设定值时应对动作,进行开放控制。
最好,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力监视控制机构由电磁阀装置,压力检测装置,与压力监视装置构成,该电磁阀装置可将上述压力监视用密闭室内部开放到大气中,该压力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压力监视用密闭室内的压力,该压力监视装置在上述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到预定的异常压力值时,对上述电磁阀装置进行开放操作。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未经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23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