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线虫的转基因植物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2675.8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1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A·威格;B·麦凯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植物科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史文静;黄革生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虫 转基因 植物 | ||
本申请要求提交于2009年3月20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 61/161,776的优先权益,其全部内容引用在此作为参考。
发明背景
线虫是以2000多种行栽作物、蔬菜、水果和观赏植物为食的微小线虫 动物,在全世界引起大约1千亿美元的作物损失。多种寄生线虫物种感染 作物植物,包括根癌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胞囊形成线 虫(cyst-forming nematode)和病变形成线虫(lesion-forming nematode)。 以在进食位点引起根虫瘿形成为特征的根癌线虫,具有相对广的宿主范围 并因此在多种作物物种上是致病的。胞囊形成线虫和病变形成线虫具有较 为有限的宿主范围,但是仍在易感作物中引起相当大的损失。
致病线虫目前遍及整个美国,在南部和西部的温暖、潮湿区域以及在 沙质土壤中发生最为密集。1954年,首次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发现了大豆 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glycines),其是大豆植 物最严重的害虫。一些地区受到大豆胞囊线虫(SCN)侵染太严重,以至 于不采取控制措施,大豆产量将不再是经济上可行的。尽管大豆是受到 SCN攻击的主要经济作物,但是SCN总共寄生大约50种宿主,包括大田 作物、蔬菜、观赏植物和杂草。
线虫损害的病征包括在炎热时期叶子的矮化和黄化,以及植物枯萎。 然而,线虫感染可以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地上疾病症状的情况下引起显著的 产量损失。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的根损伤。受到SCN感染的根 会矮化或者发育不良。线虫感染也可以减少根上固氮根瘤的数量,并可以 使根更易于受到其他土传植物病原体的攻击。
线虫的生活史具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卵、幼体和成体。线虫物种之间 生活史不同。例如,在最佳的条件下,SCN的生活史通常可以在24到30 天内完成,然而其他物种可能需要1年或者更长以完成生活史。在春天, 当温度和湿度水平变得有利的时候,在土壤中,虫状的幼体从卵中孵化。 只有在幼体发育阶段的线虫能感染大豆根。
SCN的生活史是很多研究的主题,并且其是理解线虫生活史的有用的 实例。在渗透入大豆根后,SCN幼体移动穿过根直到它们接触到维管组织, 在那时,它们停止迁移并开始进食。通过口针,线虫注射修饰某些根细胞 的分泌物并将它们转变成专门的进食位点。根细胞在形态上被转化成作为 线虫的营养来源的大型多核合胞体(或者在RKN的情况下为巨大细胞)。 因此,主动进食线虫从植物中盗取基本营养物质,造成了产量损失。随着 雌性线虫进食,它们开始膨大并最终变得太大以至于它们的身体突破了根 组织并暴露于根的表面。
在一段时间的进食后,没有如成体膨大的雄性SCN线虫,迁移到根的 外面进入土壤中并使增大的成年雌性受精。然后雄性死亡,而雌性仍依附 于根系统并继续进食。在膨大的雌性内的卵开始发育,最初在体外的团块 (mass)或卵囊内,并然后随后在线虫体腔内。最终,整个成年雌性体腔 都充满了卵,且线虫死去。死亡雌性的充满卵的身体称为胞囊。胞囊最终 扩散并在土壤中可随意发现。胞囊的壁变得非常坚硬,为包含在其中的大 约200至400个卵提供良好的保护。SCN的卵在胞囊中存活直到合适的孵 化条件出现。尽管许多卵可以在第一年内孵化,但是许多卵也会在保护性 胞囊中存活几年。
线虫在土壤中以其自身的能力每年仅可以移动几英寸。然而,线虫感 染可以以多种方式传播相当远的距离。任何移动受感染土壤的东西都能传 播感染,包括农业机械、车辆和工具、风、水、动物和农场工人。土壤的 种子大小颗粒常常污染收获的种子。因此,当从受感染的田地的受污染的 种子播种在未受感染的田地的时候,线虫感染可以传播。甚至有证据表明, 某些线虫物种可以通过鸟类传播。这些原因中仅有一些可以预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植物科学有限公司,未经巴斯夫植物科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26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