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致冷剂输送用软管及用于形成其阻气层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4135.3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川合笃;角田克彦;青木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F16L11/04 | 分类号: | F16L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冷 输送 软管 用于 形成 气层 聚酰胺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冷剂输送用软管,尤其涉及具有由聚酰胺树 脂组合物形成的阻气层的致冷剂输送用软管。本发明还涉及用 于形成该致冷剂输送用软管的阻气层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以往,汽车用空调机中使用HFC-134a(R-134a)等弗利昂气 体作为致冷剂。
从改善乘坐的感觉的观点出发,汽车用空调机的配管中使 用吸振性能优异的橡胶软管,为了防止致冷剂的泄露,该橡胶 软管的结构使用如下结构:在最内层配置阻气性优异、且耐冲 击性能等振动耐久性也优异的聚酰胺树脂层,在其上设置内管 橡胶层,在内管橡胶层上设置由PET等有机纤维形成的补强纤 维层,再在补强纤维层上配置具有耐候性的EPDM橡胶层(专利 文献1)。
此外,还提出了在构成最内层的阻气层的聚酰胺树脂中配 合聚烯烃系弹性体作为柔软性赋予剂从而赋予了耐致冷剂透过 性和柔软性的致冷剂输送用软管(专利文献2)。
然而,聚酰胺树脂存在因致冷剂弗利昂、来自压缩机的油 导致的劣化的问题,该问题即使通过配合聚烯烃系弹性体也无 法解决,因此,现有的致冷剂输送用软管在耐久性的方面残留 课题。
例如,当空调机系统内存在尽管微量的酸性成分时,在高 温/高压的实际使用条件下,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因该酸性成分而 显著劣化,有时不耐用。作为该酸性成分,考虑了与致冷剂一 起封入的压缩机油中所含的极压剂等。因此,根据空调机中使 用的油的种类、环境条件,现有的致冷剂输送用软管得不到实 用的耐久性,有时也无法使用。
另一方面,提出了以下技术:在由含胺系硫化剂的丙烯酸 系橡胶构成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夹入纤维补强层而成的汽车用的 油系软管用途的纤维补强软管中,通过在丙烯酸系橡胶中配合 水滑石,从而防止硫化成形时的补强纤维的热劣化(专利文献 3);在乙醇汽油(gasohol)燃料用软管中,通过在构成形成于 由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内层的外周的醇阻断层的丁基橡胶 组合物中配合水滑石,从而提高层间粘接性(专利文献4),但这 些技术对于本发明中作为课题的防止聚酰胺树脂因致冷剂、压 缩机油导致的劣化没有任何启示。
另外,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在设置于氟树脂制内层的外周 面的聚酰胺树脂制外层中,相对于聚烯烃系弹性体配合规定量 的氧化镁,从而改善聚酰胺树脂制外层与氟树脂制内层的粘接 性,但没有氧化镁与水滑石的组合使用的启示,原本并不涉及 聚酰胺树脂的劣化防止。
作为化学耐久性优异的树脂,可列举出氟树脂,但氟树脂 具有气体透过性高、与聚酰胺树脂的粘接性差的缺点。为了解 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致冷剂输送用软管,其使用经酸改性的 氟树脂,将内表面树脂层制成酸改性氟树脂层与聚酰胺树脂层 的2层层叠结构(专利文献6~9)。
若为这种致冷剂输送用软管,通过酸改性氟树脂层的优异 的化学稳定性和对于聚酰胺树脂层的粘接性来保护聚酰胺树脂 层,防止因致冷剂弗利昂、来自压缩机的油导致的劣化,此外, 通过酸改性氟树脂层与聚酰胺树脂层的层叠结构获得优异的阻 气性。
但是,使用了酸改性氟树脂层与聚酰胺树脂层的2层层叠结 构的内表面树脂层的软管,其抗弯刚度高,无法满足狭窄处的 软管卷绕所要求的柔软性。此外,特别是关于汽车用空调机软 管,不仅要求软管自身的柔软性,还要求像重复加压试验(冲击 试验)那样的疲劳性试验中的优异的耐久性,但在使用了酸改性 氟树脂层与聚酰胺树脂层的2层层叠结构的内表面树脂层的软 管中,耐冲击性等耐久性也变差。
作为配合有由卤代有机化合物组成的阻燃剂的聚酰胺树脂 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0(日本特公昭62-13380号公报) 中提出了一种方法:预先在低熔点聚酰胺中混合阻燃剂来制造 低熔点聚酰胺母料,并将该低熔点聚酰胺母料与高熔点聚酰胺 混合。该方法是为了防止因在高熔点聚酰胺中直接混合阻燃剂 时的高剪切力而产生的局部过热所导致的劣化,而将阻燃剂以 低熔点聚酰胺的母料的方式混合到高熔点聚酰胺中的方法,对 于将前述特定的金属化合物混合到包含聚酰胺树脂和聚烯烃系 弹性体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中的混合方法没有任何启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2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20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16173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4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型接骨板
- 下一篇:一种肱骨近端大结节重建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