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结构软管及其终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7031.8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5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金凞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晓星 |
主分类号: | B23K5/22 | 分类号: | B23K5/22;B23K7/10;F16L11/20;H01B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任永武;王昕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软管 及其 终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管。更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双结构软管及其终端装置,能够分开地供应各种用于各种焊接工作的介质。
背景技术
通常,在气割和焊接工艺中,供应不同的气体和不同的流体。在气弧焊工艺中,在使用用于焊接控制的控制线和用于电源供应的电源线的同时,供应流体。换言之,根据焊接计划供应各种介质。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软管。
下面,将描述可根据工作计划不同地使用的软管。图1是示出常见软管的剖视图。
图1a是用于供应不同的流体或不同的气体的软管的结构。例如,软管用于供应氧乙炔气体。
如图1a所示,设有第一和第二软管1和2。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通过带3扎紧。通常,可仅扎紧第一和第二软管的一部分,或可通过使用另外的外部覆盖件或另外的管子来覆盖第一和第二软管1和2的整个外周表面来将第一和第二软管整体扎紧。
图1b示出用于气焊工艺的软管。图1b的软管包括软管5、软管7和通气软管8,在软管5中设有用于焊接控制的控制线4,在软管7中设有用于在焊接过程中供给电的电源线6,通气软管8用于供应气体。此外,软管5、7、8通过带9扎紧。
图1c示出用于水冷气焊工艺的软管。如图1c所示,用于水冷气焊工艺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14,第一软管14包括围绕气体软管10的外周表面的软管护套11、控制线12、以及介于通气软管10与软管护套11之间的电源线13。此外,用于水冷气焊的软管还包括两个水冷软管15,水冷软管15与第一软管14分开并用于进水和出水。第一软管14和两个水冷软管15通过带16扎紧。
但是,上述的软管具有如下问题。
为了传送不同的流体或不同的气体,上述软管被扎紧,从而适合相应用途的两个或三个单独的软管用作一个软管。
这种情况下,会增加软管的整个外径。
此外,由于单独的软管必须扎紧以用作一个软管,需要进行与实际工作无关的额外的工作过程。因此,整个工作效率会降低。
如果在未扎紧各独立的软管或一部分软管被扎紧的状态下进行焊接工作,在焊接工作中,软管可能缠结。因此,软管的移动性、操作性和可使用性会降低。
此外,如图1b和1c所示,当控制线4和电源线5以控制线4与电源线5混在一起的状态布置在外部时,软管容易被外部冲击而切断或损坏。由于软管的损坏会使控制线4和电源线5断开。因此,难以进行正常的焊接工作。
同时,当使用多个独立的软管时,须对每个独立的软管安装终端装置。终端装置用作将流体或气体供应到目的地。因此,由于终端装置的安装增加了工时,且必须相应于各软管购买终端装置。因此,会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双结构软管,可以采用较小的体积代替数个单独软管传送不同介质,同时使不同介质彼此分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通过防止软管由于外部冲击而变形来改善工作稳定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通过仅使用一个终端装置将通过双结构软管分开传送的不同介质供应到外部。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结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具有预定的长度和预定的直径;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在围绕所述第一软管的外部的同时以预定距离与所述第一软管的外周表面间隔开;至少一个支撑挡板,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挡板介于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第二软管之间以支撑所述第二软管;第一传送通道,所述第一传送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软管内;以及第二传送通道,所述第二传送通道在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第二软管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传送通道和所述第二传送通道分开地供应两种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装置,包括:第一软管接头,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用于将通过具有预定直径的第一软管传送的介质供应到外部;以及第二软管接头,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用于将另一种介质供应到外部,所述另一种介质通过介于围绕所述第一软管的的外部的第二软管与所述第一软管之间的第二传送通道传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晓星,未经株式会社晓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70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锥轨道圆织机的防缠丝梭子结构
- 下一篇: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