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7642.2 | 申请日: | 201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恩田和博;川元伸浩;源平造;内川诚;菊地隆史;石田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乘员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12),用于在外力(Fs)作用到车身(16)的侧面(16a)时保护落座在座椅(11)上的乘员(Mn)。该装置具有侧支承件(14)。该侧支承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46)的侧部,用于支承该乘员的上半身(Bu)。该侧支承件具有变形容许部(47)。该变形容许部容许由规定大小以上的该外力导致的该侧支承件的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用于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侧面有冲击力(外力)作用时、即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
背景技术
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有例如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部具有侧支承件的结构。这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通过专利文献1被公知。通过专利文献1被公知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使侧支承件从座椅靠背的侧部向前方鼓出。该侧支承件内置有能量吸收垫。车身的侧面在受到外力时向车室变形并抵接在侧支承件上。通过能量吸收垫来吸收此时的外力,能够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
但是,近年来,希望进一步提高用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保护性能。应对这一要求,仅通过能量吸收垫吸收外力是有限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46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用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保护性能进一步提高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所述车辆具有设置在车身的侧面并由侧车门开闭的车门开口、和配置在该车门开口附近的车室内的座椅,在所述车辆中,所述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用于在有外力作用于所述车身的侧面时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其中,具有侧支承件,所述侧支承件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用于支承落座的所述乘员的上半身,所述侧支承件沿着形成所述车门开口的周缘的后部而配置,并且具有变形容许部,该变形容许部容许由规定大小以上的所述外力导致的该侧支承件的变形。
优选的是,所述变形容许部由为了加强所述侧支承件而一体形成在该侧支承件上的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并且与所述加强部件的其他部位相比被弱化。
优选的是,所述侧支承件在具有所述变形容许部的部位或者该部位附近具有由发泡体或空心体构成的载荷缓和部。
优选的是,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还具有设置在所述侧车门上的载荷传递部,该载荷传递部被设计成能够将所述外力从所述侧车门传递到所述车身,所述变形容许部位于相对于所述载荷传递部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离开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侧车门上的冲击吸收体,该冲击吸收体位于在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辆时与车门横梁重叠的位置,所述车门横梁为了加强所述侧车门而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伸长并结合在所述载荷传递部上,所述变形容许部被配置成,不与因所述侧车门的变形而向着所述座椅移位的所述冲击吸收体发生干涉。
优选的是,所述侧支承件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被固定在所述车身和座椅靠背架中的某一方上,所述座椅靠背架用于将所述座椅靠背支承在所述车身上,该支承部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侧支承件形成为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
优选的是,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横梁及角撑部,所述横梁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接近所述载荷传递部而配置,所述角撑部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外力从所述载荷传递部传递到所述横梁,所述变形容许部位于所述角撑部的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座椅侧衬垫和车门侧衬垫,所述座椅侧衬垫由比所述座椅的座椅垫的落座面硬的材料形成,并被设置在该座椅垫的侧部,所述车门侧衬垫以能够将所述外力从所述侧车门传递到所述座椅侧衬垫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侧车门上,在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辆时,所述车门侧衬垫位于与所述座椅侧衬垫重叠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76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旋转输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