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8925.9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4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笹本幸一;萩原大介;榎并宏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B01J7/00;C06B45/36;C06D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崔幼平;杨楷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千代***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在搭载于汽车等上作为乘员保护装置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的气体发生器,更为特定的是涉及具有长条圆柱状的外形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从保护汽车等中的乘员的观点考虑,作为乘员保护装置的安全气囊装置已经普及。安全气囊装置以在保护乘员免受车辆等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为目的而装备在车辆等上,通过在车辆等碰撞时使安全气囊瞬间膨胀以及展开,由展开的安全气囊承接乘员的身体。气体发生器是组装在该安全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等碰撞时瞬间产生气体而使安全气囊膨胀以及展开的设备。
在气体发生器中,基于相对于车辆等的设置位置或输出等规格,存在各种结构,其中之一存在被成为「筒型」构造的气体发生器。筒型气体发生器其外形为长条圆柱状,适于组装在侧安全气囊装置或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装置、气帘安全气囊装置、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等中。另外,作为具有长条圆柱状的外形的气体发生器,除了该筒型气体发生器之外还存在所谓T字型气体发生器等。
作为公开了上述的筒型气体发生器的具体构造的文献,例如有特开2005-313812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特开平11-7876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166818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在这些文献中所公开的筒型气体发生器中,是在长条圆筒状的壳体轴向一端部配置点火器以及引火药,在轴向的大致中央部设有收容气体发生剂、通过该气体发生剂燃烧而生成动作气体的动作气体生成室,在轴向的另一端部设有收容过滤器的过滤器室以及气体喷出口。
在该结构的筒型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器动作而产生的火焰经由引火药的燃烧而向气体发生剂传递,这样一来,气体发生剂燃烧,在动作气体生成室中生成高温高压的动作气体,生成的高温高压的动作气体沿着壳体的轴向从动作气体生成室流入过滤器室,通过了过滤器后从气体喷出口向壳体的外部喷出。从气体喷出口喷出的动作气体其后用于安全气囊的膨胀以及展开。
其中,在上述特开2002-166818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动作气体生成室中配置有底圆筒状的区分部件而成的筒型气体发生器(特别是特开2002-166818号公报)。由于在该动作气体生成室中配置区分部件而成的筒型气体发生器中,能够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区分成动作气体生成室和过滤器室,进而能够在动作气体生成室的内部形成轴心与壳体相同的中空空间,所以来自气体发生剂的气体随时在该中空空间的内部流入、放出,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同时能够使安全气囊渐进地膨胀展开。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13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78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166818号公报。
在筒型气体发生器中,改进向车辆等上的搭载性的要求非常强,其小型轻量化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一直尝试将作为筒型气体发生器的主要构成零件的壳体及过滤器这种重量较重的零件变更成小型且轻量的零件。其中之一,研究了将作为强度零件的壳体从以往所利用的由不锈钢或钢铁等构成的部件变更成以SPCC或SPCD、SPCE为代表的轧钢板等小直径的压力成形品或者以STKM为代表的电焊钢管的成形品等的尝试。
在此,作为近年已经普及的气体发生器,作为燃料含有胍系化合物,作为氧化剂含有碱式硝酸铜的气体发生剂在一般化。在使用含有这些胍系化合物以及碱式硝酸铜的气体发生剂的情况下,生成的动作气体温度较低,得到了能够适用于安全气囊装置中的优点,但与使用其它组成的气体发生剂的情况相比,将产生点燃性差的问题,或为了稳定地燃烧而要预先置于高压环境下的问题。因此,为了使筒型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小型轻量化必须要考虑这些点。
而且,在将筒型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小直径化了的情况下,有由于所生成的动作气体在动作气体生成室内停滞,至从气体喷出口喷出动作气体的时间加长的倾向。这是由于未燃烧的气体发生剂及燃烧中的气体发生剂自身成为了所生成的动作气体的流动阻力的缘故。因此,在简单地将筒型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小直径化了的情况下,在动作初期时动作气体生成室的内压急剧上升,难以满足所要求的输出特性,产生特别是难以适用在要求动作初期的动作速度快的侧安全气囊装置或气帘安全气囊装置等上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89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