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机构中的蜗杆的支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0113.8 | 申请日: | 201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1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W·伯恩哈德;M·格劳;E·克内尔;J-U·哈费马尔兹;D·菲克泽尔;J·比贝尔;R·申策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F16H55/2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俞海舟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机构 中的 蜗杆 支承 装置 | ||
1.支承装置,其用于转向机构中的与蜗轮(SR)啮合的蜗杆(S),所述支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轴承(FL),所述轴承包括外环(1)、内环(2)和可运动地容纳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滚动体(4),所述轴承(FL)可枢转地设置在支承容纳部(6)中,支承容纳部容纳轴承(FL)的外环(1),并且内环(2)容纳蜗杆(S)的两个轴端部之一,以便将蜗杆(S)的该轴端部在径向上支承在转向机构的壳体(G)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FL)上设置至少一个弹簧元件(FE1),所述弹簧元件为了弹性加载蜗杆(S)而对所述轴承(FL)的外环(1)的一个区域(1B)加载弹力,该弹力支持蜗杆(S)朝向蜗轮(SR)枢转(V)。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FE1;FE2)作用在轴承(FL)的外环(1)上的区域(1B)与蜗杆(S)的蜗杆(S)用以与蜗轮(SR)相啮合的区域相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FE3)作用在轴承(FL″)的外环(1)上的区域(1B′)与蜗杆(S)的蜗杆(S)用以与蜗轮(SR)啮合的区域相面对。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FE1;FE2;FE3)构造成非对称的或非对称地设置在壳体(G)中,以便仅作用于轴承(FL)的外环(1)的所述一个区域上。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是环状或盘状的弹簧元件(FE1,FE2)。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是环状弹簧元件、尤其是楔形锁止环(FE1),并且具有突起(N1),借助该突起弹簧元件向轴承(FL)的外环(1)的所述一个区域施加轴向弹力。
7.根据权利要求5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是盘状弹簧元件、尤其是弹簧垫片(FE2),并且具有突起(N2),借助该突起弹簧元件向轴承(FL″)的外环(1)的所述一个区域施加轴向弹力。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垫片(FE2)设有调整螺钉。
9.根据权利要求1、3或4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壳体(G)中非对称地设置的弹簧元件构造为压簧、尤其是构造为螺旋状压簧(FE3)。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FE3)设有压点(SP3)。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弹簧元件是由多个弹簧元件构成的组合。
12.转向机构,其包含用于与蜗轮(SR)啮合的蜗杆(S)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轴承(FL),所述轴承包括外环(1)、内环(2)和可运动地容纳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滚动体(4),所述轴承(FL)可枢转地设置在支承容纳部(6)中,支承容纳部容纳轴承(FL)的外环(1),并且内环(2)容纳蜗杆(S)的两个轴端部之一,以便将蜗杆(S)的该轴端部在径向上支承在转向机构的壳体(G)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FL)上设置至少一个弹簧元件(FE1),所述弹簧元件为了弹性加载蜗杆(S)而向该轴承(FL)外环(1)的一个区域加载弹力,该弹力支持蜗杆(S)朝向蜗轮(SR)枢转(V)。
13.助力转向装置,其包含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具有用于与蜗轮(SR)啮合的蜗杆(S)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轴承(FL),所述轴承包括外环(1)、内环(2)和可运动地容纳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滚动体(4),所述轴承(FL)可枢转地设置在支承容纳部(6)中,支承容纳部容纳轴承(FL)的外环(1),内环(2)容纳蜗杆(S)的两个轴端部之一,以便将蜗杆(S)的该轴端部在径向上支承在转向机构的壳体(G)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FL)上设置至少一个弹簧元件(FE1),所述弹簧元件为了弹性加载蜗杆(S)而向该轴承(FL)外环(1)的一个区域加载弹力,该弹力支持蜗杆(S)朝向蜗轮(SR)枢转(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未经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011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测网络安全性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高性能新型电视电脑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