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霜致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2130.5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8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M·马利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7/06 | 分类号: | F25D17/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文达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冷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霜设计的致冷设备,尤其是无霜设计的家用冰箱。
背景技术
无霜致冷设备通常包括用于待冷却物品的至少一个存储室以及其中容纳有蒸发器和通风器的蒸发室。通风器用来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并且由此冷却存储室。这种类型设备的存储室和蒸发室一般由共用壳体来包围,共用壳体的内部空间由中间壁分割为蒸发室和存储室。
由待冷却物品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或由于打开门而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湿气应当仅在蒸发器上冷凝,因为在蒸发器和通风器不工作的时期,蒸发器能被除霜,并且收集于其上的湿气能从所述设备中去除,而不会导致存储室中的待冷却物品显著变暖。
如果空气在存储室和蒸发室之间的路线不是被充分精确地限定,那么就会出现问题。理想地,从存储室抽出的所有空气应当在蒸发室中被引导经过蒸发器,以在蒸发器处除湿所述空气并防止残留的湿气在通风器上冷凝出来。然而,如果在蒸发室和存储室之间没有充分的密封,就会出现从存储室泄漏出来的空气被吸引穿过分隔壁和壳体之间的间隙而直接进入蒸发室的、就流动而言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内。相对温暖和潮湿的泄漏空气在中间空间中与在蒸发器处的被冷却空气相混合。由于后续冷却的结果,相对空气湿度能升高至超过100%,其结果是冷凝物形成于位于更下游的表面上。如果过多的冷凝物收集于通风器处,则通风器会结冰,其结果是存储室不再能被冷却。
而且,空气泄漏降低了致冷设备的能效,因为首先,由通风器消耗来吸入泄漏空气的驱动能量并未有助于冷却存储室,并且其次,为了在存储室中获得期望的温度,蒸发器必须被冷却至的温度更低,泄漏气流就会更强。
因此,从最开始就期望设计一种无霜致冷设备,以使得由通风器吸入的泄漏空气量保持被限制于最小。
发明内容
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于一种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待冷却物品的存储室和蒸发室的无霜家用致冷设备,所述蒸发室包括蒸发器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的通风器,其中蒸发室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的外壳,第一壳体部件至少局部地具有柔性表面,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的肋部以密封的方式被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优选地,第二壳体部件是将蒸发室与存储室分隔开的中间壁。
另一方面,柔性表面能是共用壳体的一部分,或者能安装于包围着存储室和蒸发室的共用壳体上。
如果存储室和蒸发室由共用内部容器以已知的方式进行界定,柔性表面可适合地是安装于内部容器内侧上的盖板元件的一部分。
柔性表面优选地由闭孔泡沫材料、尤其是膨胀聚苯乙烯(EPS)制成。
第二壳体部件能例如由胶粘到内部容器内的柔性层制成。然而,优选地,所述壳体部件被构造为硬质或刚性的一体模塑件,因为这种类型的模塑件能制成为更加准确地随从于第二壳体部件的壁轮廓,而非内部容器(其通常通过深拉伸而形成)的壁轮廓。
如果通风器布置于蒸发器的下游,则肋部应当适合地至少密封着蒸发室的、沿流动方向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
用于通风器的安装件能适合地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那么,肋部就能适合地在通风器的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中的抽吸口周围进行延伸。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所公开,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无霜致冷设备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一壳体部件的透视图;
图3是作为图1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二壳体部件的蒸发器外壳的透视图;
图4是蒸发器外壳的细节的透视图;并且
图5是致冷设备在致冷设备壳体的深度方向上的细节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组合式致冷设备的壳体(其包括上部和下部存储隔室1和2)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致冷设备的壁具有本身已知的构造,具有能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实心外皮3,其取决于所述致冷设备是内置式还是直立式设备,相关壁是侧壁还是后壁4、由平状塑料深拉伸成型的内部容器5或6、以及包封于外皮3和内部容器5之间的绝缘材料层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2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