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2922.2 | 申请日: | 201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9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辻本真也;森康敏;松崎静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例如冷冻机、空调机等的热交换器中的传热管。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空调机和冷冻机等中的传热管是使管内的冷媒蒸发或凝缩并与在管外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从热交换器的高效率化和节能化的观点出发,常常使用内面沟付管(内面溝付管)。
该内面沟付管,在管内面,相对管轴,直线状或螺旋状地形成细微的三角形剖面或梯形剖面的沟。通过在管内面设置这些沟,相比平滑管能够增大传热面积的同时,还通过搅拌冷媒液的搅拌作用提高了传热性能。
近年,尤其对于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强烈要求高性能化和小型轻量化,另外,伴随着节能法(关于能源使用的合理化的法律)的修改,进一步要求传热管的高性能化。
因此,在以往的内面螺旋沟付管(内面螺旋溝付管)上,进行了沟数、导程角、沟形状等的改良,但是还是无法满足上述需求的性能。
因此,作为代替这些以往的附有螺旋散热片管的传热管,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交叉沟付的传热管,为了促进冷媒液的搅拌作用,在管内面形成主沟和分割散热片深度的副沟。
该交叉沟付的传热管,在管内面设有通过副沟分割散热片的平面看略成S字形状的多个立体突起(3)。
更详细而言,立体突起(3),在其前端部,设有突出的缝脊(3a),能够向副沟的方向引导沿沿主沟的冷媒流,同时在后端部,设有向与该缝脊(3a)相反方向突出的缝脊(3b)。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想法,在主沟中流动的冷媒通过缝脊(3a)导向副沟方向,由此,可以得到冷媒复杂流动所产生的搅拌作用,其结果,可以得到热传导率。
但是,专利文献1中的传热管,通过立体突起(3)具有的缝脊(3a)、(3b),虽然可以实现冷媒的管内周面侧附近的搅拌,但没有搅拌在管的半径方向中心侧流动的冷媒,其结果是,无法得到满足上述要求的传递性能。
专利文献1:特开平8-178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可以提高管内热传导率的传热管。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外径小于7mm,在管内面相对管轴方向形成具有特定角度β1的高度Hf为0.1mm~0.30mm的螺旋状散热片,在所述管内面,所述散热片在散热片形成方向上被深度Hn为0.1mm~0.30mm的螺旋状副沟所分割,并在该管内面形成螺旋状突出的多个散热片构成部;在所述散热片构成部的至少螺旋方向下游侧,在所述管轴方向上游侧相邻接的所述散热片之间,具有突出的突出片;该突出片相对所述散热片具有角α,5°≤α<70°;所述散热片构成部的结构包括:在所述散热片形成方向上的散热片构成部之间的间隔Pf为1.5mm以上;相对散热片之间的间隔W2,所述突出片的的突出长度W1与其的比例W1/W2为0.3~0.9。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及说明书中,使用符号“~”进行记载的范围包括符号前记载的数值和符号后记载的数值。
所述传热管的构成如上所述,散热片高度(Hf)为0.1mm~0.30mm的范围内,尤其在0.1mm以上的所述散热片构成部的至少螺旋方向下游侧,在管轴方向上游侧相邻接的所述散热片之间,具有相对散热片形成方向以5°以上的角度突出的突出片。
通过该构成,在所述散热片之间流动的部分冷媒,与所述突出片相碰撞,向管半径方向内侧上拢,由此可以有效地产生立体的非定常流。另外,向突出片的碰撞使冷媒滞留,由于在主沟内流动的冷媒的液膜厚度在散热片形成方向上不均一,因此液膜厚度薄的部分可以提高热传导性能
因此,相比单一地在管内周面形成交叉沟的现有传热管,可以实 现管半径方向内侧含有的乱流促进和液冷媒的薄膜化,可以得到理想的热传导率。
另外,副沟深度(Hn)在0.1mm~0.30mm范围内,尤其在0.1mm以上,突出片和主沟所成角度(α)小于70°,使得在所述散热片之间流动的冷媒较易向副沟流入,因此,可以实现越过散热片的全体管内周面的冷媒搅拌。因此,可以得到理想的乱流促进效果,并可以防止压力损失的增大。
另外,散热片高度(Hf)在0.1mm~0.30mm范围内,尤其为0.25mm,小径管的内径不会过小,可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29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