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龙涎呋喃的生物催化产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80023461.0 申请日: 2010-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2449158B 公开(公告)日: 2017-08-25
发明(设计)人: M·布罗伊尔;A·霍尔斯特尔;B·豪尔 申请(专利权)人: 巴斯夫欧洲公司
主分类号: C12P17/04 分类号: C12P17/04;C12N9/90
代理公司: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代理人: 柴云峰,黄革生
地址: 德国路***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呋喃 生物 催化 产生
【说明书】:

发明涉及生物催化产生龙涎呋喃(ambroxan)的方法。

具有十二氢萘并[2,1-b]呋喃骨架的化合物作为芳香化合物具有极大的经济重要性。其中应当提及的是化合物2,称为龙涎呋喃的左旋立体异构体[(-)-2]的(3aR,5aS,9aS,9bR)-3a,6,6,9a-四甲基十二氢-萘并-[2,1-b]-呋喃。

龙涎呋喃原本获自抹香鲸的龙涎香,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龙涎呋喃。通常将硬尾醇(3)(香紫苏(硬膜鼠尾草(Salvia sclarea)的组成物)用作为半合成材料的原材料,因为其已经包含了化合物((-)-2)的光学信息。在此,使用铬酸、高锰酸盐、H2O2或臭氧可以实施氧化降解[Stoll等人;Helv.Chim.Acta(1950),33:1251]。随后将得到的香紫苏内酯(4)(例如用LiAlH4或NaBH4)还原,以产生降龙涎香醚-1,4-二醇(5)[Mookherjee等人;Perfumer and Flavourist(1990),15:27]。通过使用Hyphozyma roseoniger的生物转化也可以从硬尾醇(3)中制备化合物(4)[EP 204009]。

最后,在一系列的化合过程中可以环化降龙涎香醚-1,4-二醇(5),以产生化合物((-)-2)。其中,通过高法呢烯酸(homofarnesylic acid)[US 513,270;Lucius等人;Chem.Ber.(1960),93:2663]和4-(2,6,6-三甲基-1-环己-1-烯基)-丁-2-酮[Büchi等人;Helv.Chim.Acta(1989),72:996],已经实现了龙涎呋喃的外消旋物rac-2的制备。2002年,龙涎呋喃的市场容量为平均每年20吨。这需要每年大约33吨的硬尾醇作为原材料。生产1吨龙涎呋喃需要207吨多种各物质,这又产生了206吨废弃物。产生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但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影响[Deutsche Bundesstiftung Umwelt(German Federal Found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因此,该合成需要能量的高投入和使用污染性化学品。

在文献中已经描述了化合物((-)-2)的生物催化合成[Neumann等人;Biol.Chem.Hoppe Seyler(1986),367:723]。在此,该分子获自高法呢醇(化合物(1),3Z,7E)-4,8,12-三甲基十三烷-3,7,11-三烯-1-醇)。所使用的催化剂是来自酸热脂环酸杆菌(Alicyclobacillus acidocaldarius)(以前为酸热芽孢杆菌(Bacillus acidocaldarius))的角鲨烯-禾烯环化酶(SHC)。该酶天然催化角鲨烯至藿烷的环化。通过副反应的方式,显然该SHC也能与化合物(1)反应产生龙涎呋喃((-)-2)。通过重组手段可以产生该生物催化剂[Ochs D.等人;J.Bacteriol.(1992),174:298]。然而,根据Neumann等人,发生高法呢醇至龙涎呋喃的环化的比率仅为1.2%(基于GC峰计算),并且关于环化高法呢醇的比活性,给出为每毫克蛋白质0.02mU。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产生龙涎呋喃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其要优于技术上复杂的现有技术合成。通过应用生物技术方法,旨在避免产生污染物并极大地降低能量消耗。另外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容易得到的原材料和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或步骤)的数目,额外地降低所带来的花费。此外,旨在实现高生产力。

通过制备通式(2)的龙涎呋喃衍生物,优选地龙涎呋喃,实现了该目的,其特征在于,通过酶用具有高法呢醇-龙涎呋喃环化酶活性的多肽,将通式(1)的高法呢醇衍生物生物催化地转化成对应的龙涎呋喃衍生物。

具体而言,衍生物是化合物(2)的立体异构体,优选地对映异构体,也可以是非对映异构体。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高法呢醇的衍生物或者龙涎呋喃是经取代的化合物(1)和(2),其中取代基对于生物催化反应是惰性的。该特别意味着显示于下文中的结构式的化合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34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