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定子和绕制定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3532.7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9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P·德菲利皮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佩尔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00 | 分类号: | H02K15/00;H02K3/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浦易文 |
地址: | 意大利科***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定子 制定 方法 | ||
1.一种用于电机(1)的定子,该定子(3)包括:
-芯(18),所述芯具有多个极凸块和由导电材料在极凸块上制成的多个绕组(100、200、300),其中,绕组(100、200、300)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线(110、120;210、220;310、320)制成,导线具有一对可电气地连接到电网电源的自由端部(14);以及
-两个或多个电气接线端(5、6、7),它们能电气地连接到相应的电源接线端;
其特征在于,电气接线端(5、6、7)中的至少一个由各自不同的导线(110、120;210、220;310、320)的两个自由端部(14)形成,并具有通过沿着端部(14)主延伸线绞合端部(14)而形成的绞合形式,对于各个电气接线端(5、6、7),在绞合部分的基部处由相应的导线形成孔眼(40),电气接线端(5、6、7)还包括柔性部分(13),所述柔性部分能朝向芯(18)和远离芯(18)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孔眼(40)形成对于相应的绞合部分的阻尼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柔性部分(13)包括:基本上横向于电机的转动轴线(R)的第一腿(15),所述第一腿(15)形成片簧悬置件;以及基本上平行于转动轴线(R)的第二腿(16),该第二腿(16)包括孔眼(40)。
4.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绞合的电气接线端(5、6、7)定位成基本上与电机(1)的转动轴线(R)一直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各个电气接线端(5、6、7)的绞合部分由自由端部(14)的终端部分(14a)形成,所述终端部分(14a)形成第二腿(16)。
6.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气接线端(5、6、7)的绞合部分具有在20mm和30mm之间的长度,长度较佳地在25mm和28mm之间。
7.一种制造旋转电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芯(18),其具有多个极凸块和多个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绕组(100、200、300),每个所述绕组(100、200、300)具有至少一个相应的引线(110、210、310)并形成在极凸块上,绕组(100、200、300)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自由端部(14)的导线形成,自由端部(14)能够电气地连接到电网电源;
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将引线(110、210、310)放置在基本上垂直于电机的转动轴线(R)的平面内;
-使引线(110、210、310)变形,以在绕组(100、200、300)内形成能朝向芯(18)和远离芯(18)移动的柔性部分(13),该方法还包括使不同绕组(100、200、300)的至少两个自由端部(14)彼此稳定地附连的步骤;
将附连的端部(14)绞合在一起,以形成沿着电气接线端(5、6、7)的主延伸线绞合的单一电气接线端(5、6、7),该绞合步骤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并排地放置端部(14),并基本上彼此在一直线上;
-同时地抓持端部(14);以及
-将端部(14)保持在一起,并围绕基本上平行于端部(14)主延伸线的轴线转动端部,以使端部(14)彼此绞合,并排地放置端部(14)的步骤通过定位端部(14)使它们位于第一平面内来实现,彼此绞合端部(14)的步骤之前实施将端部(14)定位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的步骤,以使通过绞合位于第二平面内的端部(14)制造的电气接线端(5、6、7),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参考结构(500、600)的步骤;通过将端部(14)定位在参考结构(500、600)相对侧上来实现并排放置端部(14)的步骤,以使其后在端部(14)上的转动作用使仅有远离参考结构(500、600)延伸的端部(14)的终端部分(14a)绞合起来;准备参考结构(500、600)的步骤,其包括准备沿着至少一次改变方向的外形延伸的参考结构(500、600)的步骤,这样,端部(14)能在端部(14)从第一平面到第二平面通过的过程中围绕参考结构(500、600)连续地被曳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佩尔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斯佩尔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353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