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洗衣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5656.9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1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郭旲旭;金钟珉;许哲康;赵汉纪;卢京勋;李淳祚;李揆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6F37/26 | 分类号: | D06F37/2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陆弋;王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洗衣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衣机,更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具有改善的通气性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通常,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装载方式被分为顶装式洗衣机和前装式洗衣机。
顶装式洗衣机可分成滚筒式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和组合式洗衣机,滚筒式洗衣机具有在洗涤和漂洗过程中可旋转的滚筒,波轮式洗衣机具有在滚筒中可旋转的波轮,而组合式洗衣机具有可旋转的滚筒和可旋转的波轮。
顶装式/前装式洗衣机中的可旋转滚筒式洗衣机有利地比波轮式洗衣机对衣物的磨损更小,且耗水量更少。
根据这种滚筒式洗衣机,将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被构造成保持洗涤水的桶中,并且洗涤水被供应至滚筒,该洗涤水经由桶的预定部分被排到外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湿气或洗涤水偶尔会部分地残留在这种传统滚筒式洗衣机的内部。如果有洗涤水残留,则滚筒内部将会保持潮湿,并且可能会产生难闻的气味。
因此,传统的滚筒式洗衣机需要空气流通结构。空气流通结构被构造成使桶与机壳连通,并确保通气性,以在不使用洗衣机时改善难闻气味排放和通风功能。
除此以外,如果这种空气流通结构处于打开状态,则清洁剂泡沫可能在洗涤过程中溢到桶的外部,因此需要被构造成防止该情况发生的预定结构。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使用时能够确保通气性的洗衣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洗衣机,该洗衣机能够防止清洁剂泡沫溢出设置在洗衣机中的桶。
为实现这些目的及其它优点并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此实施和广泛描述的,一种洗衣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被构造成限定洗衣机的外观:桶,所述桶被安装在机壳中以将洗涤水容纳在其中;滚筒,所述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桶中以将衣物容纳在其中;至少一个排气部分,所述排气部分被设置在桶的上部中以与桶的外部连通;以及通风部分,所述通风部分被设置在桶的下部中以与桶的内部连通,其中,经由排气部分和通风部分产生桶的内部空气的对流。
桶的外部空气可以经由通风部分被引入桶中,且桶的外部空气比内部空气具有相对更低的温度,并且可以经由排气部分将桶的内部空气排出到桶外,桶的内部空气比外部空气具有相对更高的温度。
通风部分的一端可以与桶的后下部连通,并且通风部分的另一端可以从桶朝向机壳的顶部延伸。
通风部分可具有管状,且通风部分的延伸部分的预定部分可以是弯曲的。
通风部分可以单侧地位于桶的后部中。
通风部分的朝向机壳的上部延伸的端部可以高于当桶中容纳最大量的洗涤水时测得的预定水位。
通风部分可以包括多个联接部分,使得通风部分被联接至机壳。
排气部分或通风部分可以包括止回阀。
通风部分可以包括阀支承部分,使得止回阀被支撑并且安装在阀支承部分中。
止回阀可以包括阀瓣,以及与阀瓣设置成一体的阀瓣支承部分。
阀瓣支承部分可以包括被钩到阀支承部分上的钩挂突起以及与钩挂突起间隔预定距离的挠性突起,该挠性突起可弹性变形。
钩挂突起的端部与挠性突起的端部之间的宽度(L2)可大于阀瓣的宽度(L1)。
上述通风部分还可包括阻尼部分,以便在阀瓣的运行期间阻尼操作冲击。
阻尼部分可以被设置在阀瓣与阀支承部分的接触表面之间。
阻尼部分可以包括多个联接突起,使得阻尼部分联接至通风部分。
阻尼部分可由弹性材料制成。
通风部分还可以包括泡沫接收器,该泡沫接收器接收经由止回阀排出的清洁剂泡沫。
该泡沫接收器可以与通风部分的端部整体形成,或者与通风部分的端部分离。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洗衣机能够防止清洁剂泡沫溢到桶的外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洗衣机具有改善气味排放和通风功能的作用。
附图说明
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并入且构成该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图示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和说明书一起用作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安装在图1所示的洗衣机中的通风部分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通风部分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止回阀和泡沫接收器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56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