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入设备、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6488.5 | 申请日: | 201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9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上木涼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设备 内窥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设备、内窥镜,所述插入设备、内窥镜具有:细长的插入部,其插入被检体内;以及弯曲部,其设于插入部并伴随着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的线的牵引和松弛而弯曲自如。
背景技术
近些年,插入被检体内的插入设备、例如内窥镜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对于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作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或者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内窥镜所具备的处置器具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具进行各种处置。
此外,对于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喷气式发动机内、工厂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对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和腐蚀等的观察、以及各种处置等的检查。
此处,公知在内窥镜的插入部设有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结构。弯曲部使插入部在管道内的屈曲部处的行进性提高,而且使在插入部的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末端侧(以下简称作末端侧)的末端部设置的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方向可变。
通常,设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构成为通过将多个弯曲块沿插入部的插入方向连接而例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弯曲自如。
此外,弯曲部形成为:通过从操作部对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且末端固定于弯曲块中位于最靠末端侧的弯曲块上的四根线的任一根进行牵引操作,从而向上下左右的任一方向弯曲自如。
另外,随着线的牵引而仅弯曲部弯曲的原因是:在插入部,盘管(coil pipe)等在插入方向的末端和基端固定在挠性管部内的状态下覆盖于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基端侧(以下简称作基端侧)的柔软的挠性管部内的线的外周。此外,另外一个理由是:即使线受到牵引,盘管也会克服施加于盘管的沿着该盘管的延伸方向的压缩力。
另外,弯曲部的插入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越短、即弯曲半径越小,则越有利于转小弯,因此不仅能够提高插入部的末端部在管道内的屈曲部的通过性,而且能够使设于末端部的观察光学系统容易地接近被检部位,因此是有利的。
这是因为:如果弯曲部形成得较长,则例如在医疗用的内窥镜的情况下,当将内窥镜插入于大肠时,在大肠的屈曲部,内窥镜的末端部容易抵在屈曲部而丧失视野。即,这是因为弯曲部越短则末端部越不易在屈曲部与肠壁抵接。另外,若要缩短弯曲部的长度,只需减少弯曲块的连接数即可。
然而,当弯曲部形成得较短时,在使弯曲部弯曲、从而使末端部相对于屈曲部通过后,若想要从基端侧将插入部推入以使末端部前进至比屈曲部靠前方的位置,即,若想要使弯曲部通过屈曲部,则会发生弯曲部顶到肠壁这样的所谓卡死(ステツキ)现象,使得弯曲部难以通过,其结果是,存在插入部的插入性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医疗用的内窥镜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如下的手法:当末端部通过屈曲部后,在将末端部和弯曲部钩挂于体腔内组织的状态下通过将插入部的基端侧拉入而使屈曲部直线化,然后,将插入部从基端部推入,从而使弯曲部通过屈曲部。
但是,此时,如果弯曲部形成得较短的话,由于弯曲部相对于体腔内组织的抵接面积变小,因而钩挂能力变弱,在将插入部向基端侧拉入时,存在着末端部的钩挂脱开而无法使屈曲部直线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存在着插入部的插入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特开平10-24879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和手法:在将公知的上球管(over-tube)插入体腔内后,将插入部插入上球管内,由此使插入部在大肠内的插入性提高。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8-25377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插入部的末端侧设有两个弯曲部作为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具体来说,第二弯曲部构成为比第一弯曲部靠基端侧且比第一弯曲部硬。根据该情况,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和手法:通过具有在以较小的力牵引线时能够仅使第一弯曲部弯曲、而在以较大的力牵引线时能够使第二弯曲部与第一弯曲部一起弯曲的结构,能够使弯曲部的长度(以下称作弯曲长度)根据状况而变化,由此使插入部的插入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未经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64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