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热性优良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6648.6 | 申请日: | 2010-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1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彻之;太田裕树;加藤康;宇城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2C38/28;C22C38/5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金龙河;樊卫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热性 优良 体系 不锈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Cr钢,特别是涉及适合用于汽车(automobile)和摩托车(motorcycle)的排气管(exhaust pipe)和转换器外壳(converter case)、火力发电厂(thermal electric power plant)的排气管道(exhaust air duct)等在高温下使用的排气系统构件的、兼备优良的热疲劳特性(thermal fatigue resistance)、抗氧化性(oxidation resistance)及高温疲劳特性(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fatigue resistance)的铁素体系不锈钢(ferritic stainless steel)。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的排气歧管(exhaust manifold)、排气管、转换器外壳、消声器(muffler)等排气系统构件,除要求抗氧化性优良以外,还要求热疲劳特性及高温疲劳特性(以下将它们总称为“耐热性(heat resistance)”)也优良。在此,上述热疲劳是指如下疲劳现象:随着发动机启动和停止(initiation and stop of engine operation)而使排气系统构件反复承受加热和冷却,但是,由于上述构件处于受与周边的部件的相互关系的约束的状态,因而热膨胀和收缩受到限制而使原材料自身发生热应变(thermal strain),由该热应变而引起疲劳现象。另外,上述高温疲劳(high-temperature fatigue)是指在发动机运转中排气系统构件在被加热的状态下持续受到振动(vibration),而由该振动导致的应变蓄积所引起的疲劳现象(fatigue phenomena)。前者为低循环疲劳(low-cycle fatigue),后者为高循环疲劳(high-cycle fatigue),是完全不同的疲劳现象。
作为要求这样的耐热性的构件所使用的原材料,目前大多使用添加了Nb和Si的Type 429(14Cr-0.9Si-0.4Nb系)之类的含Cr钢。但是,随着发动机性能的提高,若排气温度(exhaust gas temperature)上升至超过900℃的温度,则Type 429将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特性、特别是热疲劳特性。
作为能够应对该问题的原材料而开发了例如添加Nb和Mo来提高高温屈服强度(high temperature proof stress)的含Cr钢、JIS G4305中规定的SUS444(19Cr-0.5Nb-2Mo)、添加了Nb、Mo、W的铁素体系不锈钢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由于目前Mo和W等稀有金属(rare metal)的价格异常高且波动,因此要求开发使用廉价原料且具有同等的耐热性的材料。
作为不使用昂贵的Mo和W的耐热性优良的材料,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10~20质量%Cr钢中添加了Nb:0.50质量%以下、Cu:0.8~2.0质量%、V:0.03~0.20质量%的汽车排气管道构件用铁素体系不锈钢,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10~20质量%Cr钢中添加了Ti:0.05~0.30质量%、Nb:0.10~0.60质量%、Cu:0.8~2.0质量%、B:0.0005~0.02质量%的热疲劳特性优良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在含15~25质量%Cr的钢中添加了Cu:1~3质量%的汽车排气系统部件用铁素体系不锈钢。这些钢均以通过添加Cu来提高热疲劳特性为特征。
但是,如专利文献2、3及4所示,在添加了Cu的情况下,虽然热疲劳特性提高,但是抗氧化性却明显下降,总体上造成耐热性下降。另外,Cu添加钢有时因所使用的温度条件而不能得到优良的热疲劳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66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案形成装置、图案形成方法以及装置制造方法
- 下一篇:转印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