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助于多载波操作中的测量过程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7237.9 | 申请日: | 2010-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1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M·北添;R·保兰基;季庭方;N·E·坦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瑜;王英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助于 载波 操作 中的 测量 过程 方法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受2009年6月19日提交的、题目为“MeasurementProcedures in Multicarrier Operation”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218,850的优先权。以引用方式将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到本申请。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下面描述涉及无线通信,具体地说,下面描述涉及有助于在多载波操作中实现测量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已广泛地部署无线通信系统,以便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内容,例如语音、和数据等。这些系统可以是能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和发射功率),来支持与多个用户进行通信的多址系统。这类多址系统的示例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通常,无线多址通信系统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每一个终端可以通过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来与一个或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而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通过单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单输出、或者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
MIMO系统使用多付(NT付)发射天线和多付(NR付)接收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由NT付发射天线和NR付接收天线形成的MIMO信道可以分解成NS个独立信道,其也可以称为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信道对应一个维度。如果使用由多付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所生成的其它维度,则MIMO系统能够提供改善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和/或更高的可靠性)。
MIMO系统支持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系统。在TDD系统中,前向链路传输和反向链路传输使用相同的频域,使得互易性(reciprocity)原则能够根据反向链路信道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在接入点有多付天线可用时,该接入点能够在前向链路上获取发射波束成形增益。
对于改进的LTE(LTE-A)系统,应当注意的是,现有的LTE版本8测量过程没有充分地满足与多载波操作相关联的需求和约束条件。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用于LTE版本8的现有测量过程针对于单载波操作,其对于用于触发在多载波操作期间执行的比较所获得的结果的测量报告来说是不足够的。因此,人们期望用于执行高效测量过程,以便有助于在多载波操作期间切换到适当小区的方法和装置。
上文所描述的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的缺陷仅仅是旨在提供常规系统的一些问题的概述,但其不是详尽的。在了解了下面的描述之后,常规系统的其它问题以及本申请所描述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的相应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发明内容
为了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这些实施例的简单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对所有预期实施例的详尽概述,其既不是要确定所有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组成元素、也不是描绘任何或所有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幕。
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及其相应内容,本申请结合多载波操作中的测量过程来描述各个方面。在一个方面,本申请公开了有助于在多载波操作中执行测量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些实施例包括:从多个小区中选择小区的子集,其中,所述小区的子集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小区和至少一个非服务小区。此外,这些实施例还包括:通过获得与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小区相关联的第一测量值和与所述至少一个非服务小区相关联的第二测量值,来对所述小区的子集进行评估。随后,对基于所述第一测量值和所述第二测量值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测量事件的发生进行监测。随后,发送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的发送是由所述测量事件的发生触发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72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