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喷射器以及用于操作流体喷射器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9734.2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2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M.格兰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1/06 | 分类号: | F02M51/06;F02D41/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董均华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喷射器 以及 用于 操作 方法 设备 | ||
背景技术
流体喷射器广泛地使用,尤其是用于内燃发动机,它们可以设置在内燃发动机中以便将流体配量到内燃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或者直接配量到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的燃烧室中。
为了在不希望排放物生成方面增强燃烧过程,相应流体喷射器可适合于在非常高的压力下配量流体。例如,在汽油发动机的情况下,压力可以是一直到200 bar的范围,在柴油发动机的情况下,压力可以是一直到2000 bar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可靠而有效流体喷射的流体喷射器以及方法和设备。
这些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的特点在于一种流体喷射器,包括纵轴线和阀针,所述阀针能轴向移动且能操作在关闭位置时防止流体喷射且在其它位置时允许流体喷射。所述流体喷射器还包括机械地联接到阀针的电枢。所述流体喷射器还包括螺线管组件,所述螺线管组件包括至少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且能操作经由施加到所述至少两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预定分组的电信号磁性地致动电枢。这允许流体喷射针对流体喷射器的当前操作状况进行非常灵活的调节。此外,这允许流体喷射器的短响应时间。流体喷射器优选适合于将流体(尤其是燃料)配量到内燃发动机中。
具体地,预定分组的数量与螺线管组件内的线圈数量相对应,且具体地为至少两个。螺线管组件还可以包括多于两个的线圈。流体(例如,柴油或汽油)在高压下供应。流体喷射器内的高流体压力通常抵消流体喷射器的快速致动时间。在包括多于一个线圈的第一预定分组上施加电信号有助于增加螺线管电感和作用于电枢上的磁力。这允许以快速的方式进行流体喷射。另一方面,如果流体喷射器内的流体压力相对低,那么电信号可施加到包括比第一分组更少线圈的第二预定分组。这减少了例如由于减少电阻引起的电阻电压降且有助于确保流体喷射器的有效操作。
同样,螺线管组件的每个线圈都可以彼此独立地施加电信号,从而允许流体喷射的灵活调节。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有利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线圈串联地电联接。这允许流体喷射器的灵活致动。当螺线管组件包括多于两个的线圈时,所有线圈都串联地电联接。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有利实施例中,流体喷射器包括至少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电联接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公共触头。第二连接器电联接到第二线圈的另一个触头。第三连接器电联接到第一线圈的另一个触头。这允许在流体压力低时经由第一线圈致动阀针且在流体压力高时经由第一和第二线圈致动阀针。具体地,连接器的数量与螺线管组件的线圈数量相关。
根据第二和第三方面,本发明的特点在于一种操作流体喷射器的方法和相应设备,其中,确定压力,所述压力表示流体喷射器内的流体压力。所述至少两个线圈中的预定分组中的一个根据所确定压力来选择。电信号施加到所选择分组。这允许流体喷射器的可靠和有效操作。例如,如果所确定压力高,那么第一分组可以施加电信号,如果所确定压力低,那么第二分组可以施加电信号。
在根据第二和第三方面的进一步有利实施例中,如果所确定压力等于或小于预定压力阈值,那么电信号施加到第一线圈。如果所确定压力超过预定压力阈值,那么电信号施加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第一和第二线圈可表示第一分组,第一线圈可表示第二分组。
在根据第二和第三方面的进一步有利实施例中,电信号取决于所确定压力。电信号优选为施加到螺线管组件的电压。优选地,如果压力高,那么电信号的值增加,如果压力低,那么电信号的值减小。这有助于流体喷射器的有效操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借助于示意性附图在下文阐述。附图如下:
图1是流体喷射器,
图2是控制单元,
图3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不同视图中出现的具有相同设计和功能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尤其适合于将流体(尤其是燃料)配量到内燃发动机中的流体喷射器(图1)包括装配适配器2,所述装配适配器2设计成将流体喷射器机械地和液压地联接到流体贮存器,例如燃料轨道。流体喷射器具有纵轴线L且还包括入口管4、阀主体6和壳体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97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