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氧体磁性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0725.5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3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长冈淳一;森宜宽;森田启之;皆地良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1/11 | 分类号: | H01F1/11;C01G49/00;C01G51/00;C04B3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氧体 磁性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氧体磁性材料,更为详细的是涉及由硬磁铁氧体构成的铁氧体磁性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由氧化物构成的永久性磁铁的材料众所周知有硬磁铁氧体。由该硬磁铁氧体构成的铁氧体磁性材料是以铁氧体烧结体和粘结磁铁(bond magnet)的形式作为永久性磁铁被加以提供的。近年来,伴随着电子零部件的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对于由铁氧体磁性材料构成的永久性磁铁,也不断要求既要是小型的又要具有高磁气特性。
作为永久性磁铁的磁气特性的指标一般是使用剩余磁通密度(Br)以及矫顽(磁)力(HcJ),这些指标为高的则评价为具有高磁气特性。一直以来,从提高永久性磁铁的Br以及HcJ的观点出发,使铁氧体磁性材料中含有规定的元素等的改变其组成的探讨一直在进行。
另外,永久性磁铁除了具有高Br以及HcJ之外,还优选磁化为Br的90%的时候的磁场的值(Hk)相对于HcJ的比率,即矩形比(squareness ratio)也要高。如果Hk/HcJ高的话,那么由于外部磁场和温度变化引起的退磁(demagnetization)就小并且变得能够获得稳定的磁气特性。
以像这样提高Hk/HcJ为目的,在以下所述专利文献1中展示了一种以下所述的手法,即,在铁氧体烧结磁铁的制造过程中,粉碎将六方晶铁氧体作为主相的粒子,从而获得作为磁铁原料的成形用粉末的时候,成为规定的粉碎效率并获得规定比表面积的粉末。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8-270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以上所述,虽然永久性磁铁优选高的Br、HcJ以及Hk/HcJ,但是要良好地同时获得这3个数据至今为止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要求得到能够简便而且良好地获得这些特性的铁氧体磁性材料。
因此,本发明鉴于以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获得维持高Br以及高HcJ而且具有高Hk/HcJ的永久性磁铁的铁氧体磁性材料。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铁氧体磁性材料,其特征为:是一种由硬磁铁氧体构成的铁氧体磁性材料;P的含量以P2O5进行换算为0.001质量%以上。
本发明的铁氧体磁性材料是由硬磁铁氧体所构成,作为永久性磁铁具有充分的Br以及HcJ。另外,通过使P的含量以P2O5进行换算为0.001质量%以上,从而能够持续良好地维持Br以及HcJ,并获得高Hk/HcJ。通常在铁氧体以外的成分被包含于磁性材料中的情况下,其比例越大越会对磁气特性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在本发明中,通过含有规定比例以上的P,从而意外地发现能够提高Hk/HcJ。
从更为良好地获得上述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铁氧体磁性材料P的含量以P2O5进行换算为0.001~0.1质量%,更加优选为0.005~0.08质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获得维持高Br以及高HcJ而且具有高Hk/HcJ的永久性磁铁的铁氧体磁性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铁氧体永久性磁铁的立体图。
图2是分别表示磁铁1的平面以及端面的图。
符号说明
1.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就有关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将相同的符号标注于相同的要素,从而避免重复说明。
(铁氧体永久性磁铁)
图1是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铁氧体永久性磁铁的立体图。图1所表示的铁氧体永久性磁铁1(以下简称为“磁铁1”)具有以其端面成为圆弧状的方式弯曲的形状,一般具有被称之为弧段形状、C字形状、瓦片形状、弓形状等的形状。该磁铁1是由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烧结体所构成的、铁氧体烧结磁铁。
构成磁铁1的铁氧体磁性材料是由硬磁铁氧体所构成,整体中的P(磷原子)的含量以P2O5进行换算为0.001质量%以上。通过使P含量满足这样的条件,从而就能够获得具有高Hk/HcJ的磁铁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07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