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2459.X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0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荻原泰史;武富春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0R16/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电气 部件 搭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更具体而言,涉及在具有能够上抬至侧壁侧的后部座位的车辆上、搭载有车辆驱动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的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所述车辆驱动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至少具有蓄电池(battery)。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上搭载蓄电池的结构,如图6所示,已知下述这样的结构:预先将左右的座椅导轨101固定在蓄电池盒100上,预先将左右的座椅102安装于这些座椅导轨101,并将座椅导轨101固定在地板103上,由此,将蓄电池盒100与座椅102安装到车辆上,并缩短蓄电池盒100与座椅102的车辆装载时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作为搭载蓄电池的其他结构,已知下述这样的结构:将蓄电池配置于在车辆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tunnel)部的两侧,将蓄电池的外侧固定于车辆侧部的强度部件,并利用横跨隧道部的加强部件连结两个蓄电池,由此实现车身刚性的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此外,作为搭载车辆的电力控制单元的结构,已知下述这样的结构:使设置有电力控制单元的壳体位于座椅与地板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5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8179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362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3都是将蓄电池或电力控制单元配置在前方座位之下,但是,在布局上希望将这些蓄电池等车辆驱动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配置到车辆后部。另一方面,在将后部座位上抬至侧壁侧以使乘客能够在车辆后部行走的车辆上,优选使电气部件不在地板面上露出。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在具有能够上抬至侧壁侧的后部座位的车辆中,尽管为将车辆驱动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布局,却能够在车辆后部确保允许乘客行走的充分的空间。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在车辆(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上搭载有至少包含蓄电池(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单元21)的车辆驱动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单元21、逆变器单元22、DC-DC转换器单元23)的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所述车辆的电气部件搭载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该车辆的后部设置有下述这样的后部座位(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第3排座椅5):通过与面向地板面(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部盖板34)的锁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锁扣35)卡定而成为就座姿势,并且,通过解除与所述锁扣的卡定而能够上抬至该车辆的侧壁侧,所述电气部件通过收纳在向下方凹陷的地板(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地板2)内,由此而配置在所述就座姿势下的后部座位所位于的所述地板面的下方附近。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座位具备下述这样的一对后部座位:通过分别与沿车宽方向设置的左右的锁扣卡定而成为就座姿势,并且,通过分别解除与所述左右的锁扣的卡定而能够上抬至该车辆的侧壁侧,支承所述电气部件的副框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悬挂框架13、13)沿车宽方向延伸地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框(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侧框12、12)上,所述左右的锁扣安装于该副框架。
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所述蓄电池能够在所述后部座位被上抬后的状态下拆卸,在所述后部座位的座椅坐垫(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坐垫31)的背面设置有发泡聚氨酯树脂(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发泡聚氨酯树脂36)。
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用于冷却所述电气部件的管道(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管部件40)的进气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口41a)和排气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口42a)的至少一方位于所述被上抬后的后部座位的下方附近。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或排气口的至少一方指向所述座椅坐垫的背面。
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用于使所述后部座位的电动座椅与电加热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电加热器37)的至少一方工作的线束(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线束Ha、Hb)与所述蓄电池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24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