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2702.8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9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安本逸人;上久保宏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F17/02 | 分类号: | A01F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收割机 秸秆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联合收割机的后部设置有废秸秆处理部,在该废秸秆处理部设置有废秸秆输送装置,通过该废秸秆输送装置将脱壳处理后的废秸秆从农场的未收割侧输送到已收割侧。在废秸秆输送装置设置有:对废秸秆的根部进行夹持并输送的夹持输送部;和对废秸秆的穗梢部进行卡止并输送的卡止输送部。而且,两输送部通过姿势转换操作体在废秸秆输送姿势和废秸秆堆积解除姿势之间自由进行姿势转换。此外,姿势转换操作体设置在作为未收割侧的废秸秆处理部的左侧部,通过对该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向上方的转动操作,而使两输送部从废秸秆输送姿势转换为废秸秆堆积解除姿势,能解除在废秸秆输送装置产生的废秸秆堆积。另外,在废秸秆处理部的正前部上下层地配置脱壳部和挑选部,将脱壳后的谷秆作为废秸秆输送到废秸秆处理部进行废秸秆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63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中,姿势转换操作体配置在作为未收割侧的废秸秆处理部的左侧部,对该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向上方的转动操作,因此在对该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操作时存在以下烦恼:为了使覆盖废秸秆处理部的上方的废秸秆处理部上方盖体和覆盖脱壳部的上方的脱壳部上方盖体不妨碍上述姿势转换操作体的操作,必须预先使这些废秸秆处理部上方盖体和脱壳部上方盖体向上方开放。此外,还存在在对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有为了不踩倒农场的未收割谷秆而必须向废秸秆处理部的左侧移动的烦恼。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搬送装置在配置于机体的后部的废秸秆处理部设置有将脱壳处理后的废秸秆从未收割侧搬送到已收割侧的废秸秆搬送装置,在该废秸秆搬送装置设置有:夹持废秸秆的根部进行搬送的夹持搬送部和卡止废秸秆的穗梢部进行输送的卡止输送部,并且两输送部利用姿势转换操作体在废秸秆输送姿势和废秸秆堆积解除姿势之间自由进行姿势转换,该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从机体的后方操作姿势转换操作体。
这样,由于能从机体的后方对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操作,所以操作人员能站在作为农场的已收割侧的机体的后方来对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操作。此时,由于操作人员没有必须留意不踩倒农场的未割谷秆的烦恼,所以在收割作业的中途也能快速地对姿势转换操作体进行操作,能轻松地解除废秸秆堆积。
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利用姿势转换操作体在废秸秆输送姿势和废秸秆堆积解除姿势之间一体地自由转换姿势的夹持输送部和卡止输送部,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进行转动而自由进行姿势转换,通过转动支点的转动轴线与输送方向大致平行,并且配置在夹持输送部的夹持位置附近,在该夹持输送部的后面中途部安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转换操作体的前端部,并呈交叉状配置该姿势转换操作体的前后延伸轴线和所述转动轴线。
这样,由于呈交叉状配置与输送方向大致平行的转动轴线和姿势转换操作体的前后延伸轴线,所以通过操作姿势转换操作体,能轻松地使夹持输送部和卡止输送部两者一体地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进行转动,而进行姿势转换,能可靠地使该夹持输送部的夹持状态变为非夹持状态。因而,能简单地排除在夹持输送部堆积的废秸秆,能解除废秸秆堆积。
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夹持输送部的后面中途部邻接地安装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转换操作体和卡合操作体,并且从机体的后方以沿前后方向进退的方式操作卡合操作体,由此,能够使操作卡合操作体以自由卡合或脱离的方式与从废秸秆处理部的顶部垂设的被卡合体卡合,利用两操作体能够一体地对两输送部进行姿势转换。
这样,由于卡合操作体能从机体的后方沿前后方向实施进退操作,所以覆盖脱壳部的上方的脱壳部上方盖体不妨碍卡合操作体的进退操作。因而,没有必须预先将废秸秆处理部上方盖体向上方开放的烦恼。而且,由于姿势转换操作体能从作为已收割侧的机体的后方进行操作,所以操作人员没有为了不踩倒农场的未割谷秆而必须向废秸秆处理部的左侧移动的烦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马株式会社,未经洋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27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尔夫练习装置
- 下一篇:纳米级复合金属氧化物八面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