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窥镜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2810.5 | 申请日: | 201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9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鲋田昌贵;芳贺洋一;松永忠雄;森本尚树;水岛昌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鲋田昌贵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李家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 ||
1.一种内窥镜(10),在插入体内的细长插入部(11)中内装光学系统且经由与该插入部(11)相连的电缆部(13)来将体内的图像向体外传输,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11)具备:与上述电缆部(13)相连且直线状地延伸并在前端侧设置对物透镜(12a)的轴主体(12);和该轴主体(12)沿轴向能前后移动地内嵌的外管(20),
将上述外管(20)的前端侧的外周的一部分在轴向且周向上以预定范围扩展的范围内切口来形成用于由上述轴主体(12)的对物透镜(12a)来观察周围的开口部(21),
在上述外管(20)的开口部(21)内的前端侧设有将轴向的后方收入视野内的反射镜(22),
通过上述轴主体(12)相对于上述外管(20)的前后移动从而至少能切换为在上述对物透镜(12a)距上述反射镜(22)离开的位置的前方观察和在上述对物透镜(12a)接近上述反射镜(22)的位置的借助于该反射镜(22)的后方观察。
2.一种内窥镜(10),在插入体内的细长插入部(11)中内装光学系统且经由与该插入部(11)相连的电缆部(13)来将体内的图像向体外传输,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11)具备:与上述电缆部(13)相连且直线状地延伸并在前端侧设置对物透镜(12a)的轴主体(12);和该轴主体(12)沿轴向能前后移动地内嵌的外管(20),
将上述外管(20)用透明材质形成,且在该外管(20)的前端侧设有将轴向的后方收入视野内的反射镜(22),
通过上述轴主体(12)相对于上述外管(20)的前后移动从而至少能切换为在上述对物透镜(12a)距上述反射镜(22)离开的位置的前方观察和在上述对物透镜(12a)接近上述反射镜(22)的位置的借助于该反射镜(22)的后方观察。
3.一种内窥镜(10),在插入体内的细长插入部(11)中内装光学系统且经由与该插入部(11)相连的电缆部(13)来将体内的图像向体外传输,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11)具备:与上述电缆部(13)相连且直线状地延伸的轴主体(12);和该轴主体(12)沿轴向能前后移动地内嵌的外管(20),
将上述外管(20)的前端侧的外周的一部分在轴向且周向上以预定范围扩展的范围内切口来形成开口部(21),在该开口部(21)内的前端侧设有用于朝向轴向的后方观察周围的对物透镜(12a),
在上述轴主体(12)的前端侧设有将轴向的前方收入视野内的反射镜(22),
通过上述轴主体(12)相对于上述外管(20)的前后移动从而至少能切换为在上述反射镜(22)距上述对物透镜(12a)离开的位置的后方观察和在上述反射镜(22)接近上述对物透镜(12a)的位置的借助于该反射镜(22)的前方观察。
4.一种内窥镜(10),在插入体内的细长插入部(11)中内装光学系统且经由与该插入部(11)相连的电缆部(13)来将体内的图像向体外传输,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11)具备:与上述电缆部(13)相连且直线状地延伸的轴主体(12);和该轴主体(12)沿轴向能前后移动地内嵌的外管(20),
将上述外管(20)用透明材质形成,且在该外管(20)的前端侧设有用于朝向轴向的后方观察周围的对物透镜(12a),
在上述轴主体(12)的前端侧设有将轴向的前方收入视野内的反射镜(22),
通过上述轴主体(12)相对于上述外管(20)的前后移动从而至少能切换为在上述反射镜(22)距上述对物透镜(12a)离开的位置的后方观察和在上述反射镜(22)接近上述对物透镜(12a)的位置的借助于该反射镜(22)的前方观察。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管(20)的前端侧由适于插入的硬原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镜(22)具有相对于轴向为平面、凹状曲面、凸状曲面或圆锥形状的任一形状的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内窥镜(10),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镜(22)以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基准面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的状态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鲋田昌贵,未经鲋田昌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281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碳纳米管的热流道系统
- 下一篇:平面扬声器的驱动接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