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子链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4060.5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4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森川大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24/38 | 分类号: | H01R24/38;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陈波;林宇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至诸如同轴电缆的具有屏蔽导体的电缆的端子,尤其地涉及一种通过其能够容易地使端子与信号导体连接的端子链(terminal chain)的结构以及端子与信号导体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如在专利文献1、2和3中所公开地,当诸如同轴电缆的具有屏蔽导体的电缆的信号导体连接至端子时,信号导体被形成于端子的压管(专利文献1中的压接压管31b、专利文献2中的压接片32d和专利文献3中的压接片11c)压接。
引用目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JP-A-2008-15931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JP-A-2006-30279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JP-A-2003-31788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当如上所述压接压管以将信号导体连接至端子时,需要从模具去除由挤压成形所形成的端子,并将端子安置在包括砧座和压接器的端子压接装置中。
考虑到上述事实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链,使得端子仅通过被模具挤压成形就能够与信号导体连接。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端子链的特征在于以下的(1)-(4)。
(1)一种端子链,包括:
载体;以及
多个矩形片,该多个矩形片连接至所述载体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一端部,其中:
每一个所述矩形片都被挤压成形为包围在导线的一端处暴露的信号导体,使得每一个所述矩形片都成形为中空筒状的端子。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端子链,其中:
每一个所述矩形片都通过使所述载体的端部与所述矩形片的端部连结的载体连杆而连接至所述载体的端部,以及
所述载体连杆成形为使得所述矩形片被安置在比包含所述载体的平面高的位置。
(3)根据上述(1)所述的端子链,其中:
所述载体的宽度比所述信号导体的暴露部分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短。
(4)根据上述(1)所述的端子链,其中:
所述载体包括:狭窄部分,该狭窄部分的宽度比所述信号导体的暴露部分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短;和宽阔部分,该宽阔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狭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长,并且其中:
所述矩形片在所述狭窄部分处连接至所述端部。
根据具有以上(1)的构造的端子链,在用于挤压成形的过程期间,可同时进行用于挤压成形成端子的形状的过程和用于使导线的信号导体与端子连接的过程。
根据具有以上(2)-(4)的构造的端子链,由于断开载体与矩形片的位置可位于端子的后端处,所以能防止形成将阻碍端子的前端与配对端子的有效接触的毛刺。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链,能够仅仅通过由模具挤压成形即使端子与信号导体连接。
以上简短地说明了本发明。此外,在参考附图阅读以下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后,本发明的细节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至1F是示出用于挤压成形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的一系列过程的附图。
图2A是用于制造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链的模具的透视图,而图2B是图2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链的透视图。
图4A和4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链的透视图。
图5A和5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链的顶视图。图5A是在断开端子之前的顶视图,而图5B是在从端子链拆离端子之后的端子的顶视图。
图6A和6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端子链的透视图。
图7A和7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端子链的顶视图。图7A是在断开端子之前的顶视图,而图7B是在从端子链拆离端子之后的端子的顶视图。
附图标号
11、61、91:载体
12、62、92:矩形片
121、621、921:矩形片本体
122、622:载体连杆
123、623、923:触点
20、70、100:端子
30、80、110:端子链
40:下侧模具
50:上侧模具
911:狭窄部分
912:宽阔部分
W:导线
W1:信号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40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