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拉伸包装用膜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6340.X | 申请日: | 2010-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1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北田智史;小林则之;谷口浩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B32B27/32;C08J5/18;C08L23/16;C08L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邸万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伸包装用膜,该膜适用于食品的包装,特别涉及不含氯或聚氯乙烯用增塑剂的拉伸包装用膜。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包装在轻质托盘上放置的水果和蔬菜、精肉、加工过的食品等的膜,所谓的预包装用的拉伸包装用膜,主要使用聚氯乙烯类膜。其理由是因为除了聚氯乙烯类膜具有包装效率良好、包装光洁度美观等包装适应性好的理由以外,还具有如下被销售者、消费者双方认可的品质的优越性:以手指挤压包装后的膜而引起变形时返回原状的弹性回复性优异,另外,底部折叠稳定性也良好,而且在输送陈列中难以发生膜剥落等,商品价值不下降。
但是,近年来关于聚氯乙烯类膜,在焚化时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和大量含有的增塑剂的释放等作为问题被重视。因此,对取代聚氯乙烯类膜的材料进行了各种研究,特别提出了使用聚烯烃类树脂的拉伸包装用膜的各种方案。其中,作为拉伸膜,从良好的表面特性和透明性、适度的耐热性、材料设计的自由度、经济性等的理由出发,活跃地进行着2种3层结构的拉伸包装用膜的研究,在该膜的表面层和背面层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在中间层使用各种聚丙烯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食品包装用拉伸膜,其特征在于,含有至少1层结晶化热量为10~60J/g的丙烯类聚合物和石油树脂类。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一种食品包装用拉伸膜,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1层以下述(A)、(B)和(C)3种成分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树脂层,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在频率10Hz、温度20℃测得的贮存弹性模数(E’)为5.0×108~5.0×109dyn/cm2,损耗正切(tanδ)在0.2~0.8的范围。
(A)乙烯基芳香族化合物与共轭二烯的共聚物或其氢化衍生物
(B)石油树脂、萜烯树脂、香豆酮-茚树脂、松香类树脂或这些的氢化衍生物
(C)丙烯类树脂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聚烯烃类拉伸包装用膜,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1层以软质聚丙烯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层,该树脂在分子链中结晶性的嵌段和非结晶性嵌段部分混合存在的有规立构性被控制,通过动态粘弹性测定,在频率10Hz、温度20℃测得的贮存弹性模数(E’)为5.0×108dyn/cm2~5.0×109dyn/cm2,损耗正切(tanδ)在0.2~0.8的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96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386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446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这样,作为不含氯或聚氯乙烯用增塑剂的无氯类拉伸包装用膜,提出各种新的聚烯烃类拉伸包装用膜,但希望对原料粒料的贮存稳定性(原料粒料在贮存期间和测量、输送过程中不粘连的性质)和使用自动包装机时的特性、膜的透明性、以包装状态为例时的膜的松弛等的低温适应性等,加以改良使其使用更方便。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的无氯类拉伸包装用膜,其包装效率、包装光洁度、弹性回复性、底部折叠稳定性、透明性等良好,难以发生膜撕裂且在低温使用时也难以破裂、粒料的贮存稳定性和经济性也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具备包含树脂组合物X的X层,上述树脂组合物X作为主要成分含有乙烯含量为5质量%以上、且满足下述(1)条件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A)成分和满足下述(2)条件的结晶性聚丙烯类树脂(B)成分,并且所述(A)成分和(B)成分的质量比例为(A)成分∶(B)成分=8∶2~2∶8,
(1)由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测定时的结晶化曲线的峰是单一的且该峰温为70℃以下,
(2)由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测定时的结晶化曲线的峰中,最高温的峰温高于70℃。
发明的效果
如果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提供一种无氯类拉伸包装用膜,其原料粒料的贮存稳定性、包装效率、包装光洁度、弹性回复性、底部折叠稳定性、透明性等良好,且膜撕裂和低温使用时的破裂难以发生,粒料的贮存稳定性和经济性也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树脂株式会社,未经三菱树脂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63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