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管泵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6537.3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3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恩格埃尔伯特·库施;阿奇穆·施瓦兹沃尔德;蒂欧·艾森伯格;诺伯特·黑斯戈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空中客车DS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3/12 | 分类号: | F04B4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余朦;王艳春 |
地址: | 德国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 ||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流体的软管泵,该软管泵包括定子和支承在定子中的转子,其中,在定子中集成有挠性软管,转子包括径向布置的输送部件,输送部件挤压包含流体的软管段,其中,在与转子连接的发动机的作用下,软管中受挤压的流体段逐渐移动。
软管泵(也被称为软管挤压泵或蠕动泵)为正排量泵,其中,待输送的介质通过软管的外部机械变形被推入软管。这样的软管泵例如从DE 10 2008 002 761 A1中已知。然而,这些泵的缺点是在挤压软管时,软管与输送部件之间产生高摩擦力。由于这些增加的摩擦力,驱动软管泵的转子的传动装置和软管本身都承受了较重负担。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软管泵,在软管泵的运行过程中防止传动装置和输送介质软管受损害。
通过根据有效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软管泵看可实现该目的。从属权利要求涉及优选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软管泵包括定子和支承在定子中的转子,其中,在定子中集成有挠性软管,转子包括径向布置的输送部件,输送部件对包含流体的软管段进行挤压,其中,在与转子连接的发动机的作用下,软管中受挤压的流体段逐渐移动。根据本发明,输送部件为可转动地安装的滚动体,滚动体包括至少两个滚动支座,滚动支座的外环通过共同的外壳连接,滚动支座的内环连接至转子,其中,在发动机的作用下,转子在定子中移动,输送部件的外环在定子的内表面上滚动。
滚动支座(也被称为滚珠支座)是这样一种支座,在其中两个部件(被称为“内环”和“外环”)可相对彼此移动并由滚动体分隔。滚动支座被用于支撑轴线和轴上的径向力和轴向力,并旨在将能量损失和由摩擦造成的磨损最小化。在三种主要的部件即内环、外环与滚动体之间主要产生滚动摩擦。由于内环和外环中的滚动体在硬化钢表面上优化润滑地滚动,所以这些支座的滚动摩擦相对较低。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软管泵的泵压头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输送装置沿图1的A-A剖面线的示意图。
图1示出用于输送流体的软管泵1。软管泵包括定子4,在定子4中以基本呈圆形(约为360°)的轨迹集成有挠性软管3。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转子5支承在定子4中。转子径向地布置有输送部件2a、2b和2c。输送部件2a和2b挤压软管3的段10。发动机(没有详细示出)与转子5共同作用,特别地使软管3中受挤压的流体段10根据箭头所指的方向逐渐移动。因此,段10中的流体从软管泵1的入口E被输送至软管泵1的出口A。当然,输送也可根据箭头所指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软管泵1可被用于泵送和抽吸。
位于软管泵1的入口E和出口A区域中的软管3固定在软管夹9中,其中,软管夹9与定子4连接。
输送软管3几乎完全由定子4环绕并引导。因此实现了软管泵1的阀功能。如果转子5闲置,则至少两个输送部件2挤压软管3,使得流体通路被阻塞。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软管泵的输送部件2沿图1的剖面线A-A的剖视图。输送部件2包括两个滚动支座6a、6b。滚动支座6a、6b中的每个都由内环8a和外环7a组成。滚动体11位于内环8a与外环7a之间。两个滚动支座6a、6b的内环8a彼此牢固地连接并牢固地连接至转子5。两个滚动支座6a、6b的外环7a相互连接并形成输送部件2的一种外壳7。转子5与外壳7之间没有连接。因此确保外壳7围绕轴线D转动地安装。
图2还示出定子4和在定子4与外壳7之间被挤压的软管3。
滚动支座6a、6b与共同的外壳7连接,这阻止了滚动支座的外环7a的倾斜。此外,软管泵可通过改变外壳7的厚度来适应不同的软管强度或泵压力。此外,外壳7为软管3提供了平滑的外表面。因此,增加了滚动支座6a、6b、软管3以及传动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在软管泵1的泵送或抽吸运行过程中,输送部件2a、2b和2c中的每一个都在软管3上滚动而几乎没有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空中客车DS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空中客车DS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65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