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电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0295.5 | 申请日: | 201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8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隆史;矢口充雄;山木健之;西出宏之;小柳津研一;加藤文昭;铃鹿理生;神户伸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4/00 | 分类号: | H01M14/00;H01L31/0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金世煜;苗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光转换成电、或者将电转换成光的光电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电元件被用于光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基于光电转换的发电 元件、有机EL等发光元件、电致彩色发光显示元件、电子纸等光学显 示元件、探测温度·光等的传感器元件等。
对于光电元件的空穴传输层,高的空穴传输特性是必需的。而且对 该空穴传输层而言,界面面积的大小至关重要。该界面是指空穴传输层 与空穴传输层以外的层的界面,是通过来自外部的能量产生空穴并且从 外部注入空穴而起作用的界面。该空穴传输层以往由金属、有机半导体、 无机半导体、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碳等形成。
例如光电转换元件中,用于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由聚(3-己基噻 吩)、三苯基二胺(单体、聚合物等)、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酞菁 化合物等有机物而形成。通过这些有机物的空穴传输能力使得光电转换 元件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参照专利文献1~3)。
另外,也报道了:在形成分子元件型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层时, 将供电子性分子(供体)和电子接受性分子(受体)化学键合而得到的 结构体在基板上形成薄膜(参照非专利文献1)。
但是,现状是:上述各文献中报道的空穴传输层并不兼具足够的空 穴传输特性和用于作为空穴传输层起作用的足够的界面面积,希望具有 更优异的空穴传输特性和足够宽大的界面的空穴传输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088045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065216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054936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今堀博,福住俊一,“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展望”,化 学工业2001年7月号,41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具有更优异的 空穴传输特性和足够宽大的界面的空穴传输层、转换效率优异的光电元 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具备一对电极、夹在该电极间的电子传 输层及空穴传输层、和电解质溶液,上述空穴传输层具备具有能反复氧 化还原的氧化还原部的第一有机化合物,上述电解质溶液使上述氧化还 原部的还原状态稳定化,上述有机化合物和上述电解质溶液构成第一凝 胶层。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可以具备存在于上述第一凝胶层内的增 感色素。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中,上述空穴传输层可以含有氮氧自由 基聚合物。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中,上述电子传输层可以含有选自紫精 (viologen)衍生物、苯氧基衍生物以及醌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在照射了5分钟200勒克司的光的时刻的 释放电压A(V)和在该时刻遮蔽光后经过了5分钟的时刻的释放电压 B(V)可以满足下面的关系式。
(B/A)×100≥10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可以是上述电子传输层具备具有能反复 氧化还原的氧化还原部的第二有机化合物,上述第二有机化合物和上述 电解质溶液构成第二凝胶层,上述电子传输层的氧化还原电位比上述空 穴传输层的氧化还原电位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电元件可以具备与上述电子传输层和上述空穴 传输层之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进行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反应的 增感色素。
根据本发明,空穴传输层的空穴传输特性提高并且反应界面变宽 广,从而光电元件的转换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表示向由实施例1所得的光电元件照射光、接着遮光时释放 电压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4]是表示向由比较例1所得的光电元件照射光、接着遮光时释放 电压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02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